|   中新社上海七月二十二日電 題:臺灣農民看上海:行銷大陸先打“上海牌”     俗語說“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在短短三天的“二00七年臺灣優質農產品巡展”上海主展場活動中,不少初到上海的臺灣農民,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他們既是賣力吆喝的展商,也是現場最樸實、好學的參觀者。巡展中,農民們與上海臺商、大陸同行熱絡切磋,希望把親眼目睹的行銷經驗帶回家。   臺商為果農“現身說法”    堪稱上海“臺灣水果大王”的臺商林志鴻以及他的“吉谷商貿”展位三天來成了農產展的焦點。記者發現,林志鴻的水果攤前門庭若市,有聞香而來的上海消費者,還有不少則是現場來“串門”求教的臺灣農民朋友。    “請問你的水果禮盒分幾檔價位”、“請問用的是門店銷售還是電話送貨”,一些臺灣果農向林志鴻認真討教起在上海的“發家秘訣”,甚至還有果農邊聽臺商“現身說法”,邊認真記下筆記。農民們得知這位搶得大陸市場先機的“水果大王”,原來也是臺灣彰化縣人。其在上海的銷售總業績行將突破二千噸,這更讓果農們佩服不已。    臺灣農民上海“踩點”    從“水果大王”到永和豆漿,再到崇明島上的臺灣米……早一步“登陸”的臺商立足上海、拓展內地的事業版圖,此番讓臺灣農民盡收眼底。在羨慕上海臺商搶佔先機的同時,一些臺灣農民也在盤算為自家產品大規模“登陸”在上海“踩點”。    臺北縣文山包種茶的行銷負責人李盛對記者說,來上海是希望找到合適的本地代理商,或是茶鋪、或是網絡上知名的店家。來自嘉義縣竹崎鄉佑嬅農場的主人簡源財則帶著年少的兒子在展場內外到處轉。擁有六十公頃茶場的他說,來上海參展,不僅是要等大陸客上門,更是要在現場尋覓合適的貿易、代理、物流商。    簡源財笑言,在農展現場收到了不少臺灣物流企業派發的宣傳手冊,這才明白那些在上海小有名氣的臺灣農產商,都擁有發達的物流體係,這是來上海學到的一條經驗。    行銷大陸先打好“上海牌”    想行銷大陸,先打好“上海牌”。宜蘭縣羅東鎮食品工廠的賴重光說,從這次的銷售業績中可以了解上海人的消費心態。比如,運抵上海的二百四十盒“養生皮蛋”早在第一天就供不應求,而兩千多瓶各色“米奶”、“米漿”因為價廉物美,頗受上海老年人的喜愛。    記者發現,在忙于摸透上海市場的同時,也有臺灣農民朋友在農展現場,尋找與大陸山東、四川、江蘇、福建等地的“海峽兩岸農業示范園區”的合作可能,園區展臺特設的招商政策輔導也受到眾人關注。頗具商業頭腦的臺南縣“種蓮能手”王振華分析說,從上海的所見所聞得到了一點啟發,不妨在人流最密集的上海先設銷售網點,再到政策更優惠的中西部建農產品加工場,這樣我們也能倣效大牌的臺商,成功“布局”大陸。
 (來源:中新社 記者 許曉青)
 編輯:李學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