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6日,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在北京聯合組織召開了“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重大項目“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啟動簽約儀式,由4部門組成的國家豐產工程聯合管理辦公室和重點實施的河北、遼寧、吉林、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山東、河南、湖北、湖南、四川等12個省在人民大會堂簽訂課題執行協議。   糧食安全是關係我國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的頭等大事,確保糧食安全是我國農業發展的永恆主題,也是農業科技工作的重大基礎性戰略任務。針對我國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明確提出“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抓緊進行農業重大科研項目攻關,增強農業科技儲備能力”。   “十五”期間,針對我國糧食生產的嚴峻現實,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啟動實施了“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立足東北、華北、長江中下遊三大平原,圍繞水稻、小麥、玉米三大糧食作物高產高效目標,開展了技術集成與創新研究,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   一是創新了三大作物超高產典型,實現了糧食作物超高產技術的突破。研究形成了作物抗逆超高產栽培技術體係,建立了水稻精確定量栽培、小麥玉米一體化高產栽培、玉米雙株定向栽培等一批超高產栽培創新技術,獲得了一批有重要推廣價值的科研成果。在工程實施中,創造出頭季稻+再生稻畝產最高達到1519.1公斤、雙季稻畝產1308.9公斤、單季稻畝產856公斤,玉米畝產1402.8公斤,小麥畝產735.66公斤,小麥夏玉米兩作畝產1726公斤的新紀錄,為進一步促進糧食增產提供了強大的技術儲備。   二是區域性糧食豐產技術集成研究與轉化取得顯著成效,有效帶動了糧食大面積豐產。工程在12個省建設示范區3.4億畝,創新和優化集成了98套具有區域特色的作物豐產栽培技術體係,顯著提高了三大作物的生產能力,平均畝增產幅度達到58公斤,增產糧食2042.6萬噸,創造經濟效益300億元。   三是建立了部門聯合推動、中央地方協同推進的創新機制。項目實施三年來,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糧食局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共同組織,有效整合了優勢科技資源、強化了攻關隊伍建設、加強了資金集成和配套,形成了多部門聯合、中央與地方有機結合、共同推進的良好格局,積累了經驗,為“十一五”進一步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提供了組織管理經驗。   四是強化了人才、基地、學科和隊伍建設。項目實施中,充分發揮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和基層技術推廣相結合的優勢,集成作物耕作栽培、生理生態、植物營養、環境保護、技術推廣等學科的技術人才,形成了一支學科門類齊全、年齡及職稱結構合理、業務素質較高的研究開發隊伍。同時,通過各種科技培訓,提高了基層科技人員與農民群眾的科技素質,有力地促進了糧食豐產技術的普及與應用。   “十五”期間“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成功實施,為我國糧食科技持續穩定發展構建了良好平臺,實現了項目區糧食大幅度增產和農民增收,極大地提高了農民的科技意識、技術水平和種糧積極性,對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促進國民經濟持續穩定發展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同時也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諧社會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奠定了良好基礎。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要求,“十一五”期間,科技部、農業部、財政部和國家糧食局繼續聯合12個糧食主產省組織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目前,科技部已將“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列入重點專項,計劃投入資金3.2億元,其中國家1.8億元,地方配套1.4億元。工程將以恢復和持續提高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為國家糧食持續增產、農民持續增收提供有效科技支撐為目標,集成國家、部門和地方的優勢科技資源,突出重點,聯合攻關;按照立足近期、突出中長、強化創新,高產優質並重,效益、生態、安全兼顧的原則,對糧食持續豐產共性關鍵技術和產後減損增效技術攻關、技術集成轉化與大面積應用示范、糧食豐產監測與安全戰略研究進行係統設計和部署。   通過“十一五”期間“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工程的實施,計劃建立核心試驗區14萬畝、示范區1350萬畝、輻射區1.35億畝,累計示范面積7億畝以上,預計新增糧食3000多萬噸,新增經濟效益300多億元;研制優化豐產技術新模式30∼35套,顯著增強我國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我國糧食科技水平和國際競爭力,為確保2010年糧食總產邁上5.4億噸的新臺階、保證未來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提供科技支撐。   “十一五”期間“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將重點抓好五個方面工作:   一是進一步提高認識,增強實施部門、地方和課題承擔單位對開展“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強化組織領導和協調管理,完善管理機制,規范項目管理。   二是集中優勢科技力量,加大技術創新力度,力爭在三大糧食作物超高產優質品種篩選利用、糧食主產區大面積持續均衡增產、糧食無公害生產、糧食防災減災和產後減損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提高糧食持續增產的科技支撐能力。   三是加大糧食科技人才培養,培養和造就一批傑出的糧食科技專家,強化糧食科技創新隊伍建設,推動栽培學科的快速發展。   四是加強技術示范和推廣體係建設,把示范開發和技術普及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技術素質,確保糧食豐產技術真正應用與生產實踐。   五是加強資源整合,將本工程與國家已經實施的各類科技計劃、國家級和省級各類糧食科研機構建設密切結合,努力增加投入,促進工程區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提高。 
 (來源:科技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