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工業研究院簡介

時間:2009-11-13 13:15   來源:台灣網

  臺灣工業研究院成立於1973年,其經費主要來源於“政府”與民間企業。由當時臺灣經濟部門負責人孫運璿籌劃成立。當時,孫運璿將分散在各處的聯合工業研究所、聯合礦業研究所與金屬工業研究所,決定將三所的設備、土地、人才合併,成立臺灣的“工業技術研究院”,重新賦予任務、目標,利用進步的工業技術推動臺灣工業的發展,引導經濟起飛。

  工研院不但是臺灣最大的産業技術研發機構,更是開創臺灣半導體産業的先鋒,1977年10月,工研院建立臺灣第一座4吋晶圓的積體電路示範工廠,同年底成功試製CMOS IC並掌握了7μmCMOS製程技術,奠定了臺灣半導體産業發展之基礎。1979年,工研院成功開發出第一顆商用IC晶片,自此,臺灣開始一貫作業自立生産製造積體電路,為臺灣半導體打下良好基礎。

 
  回顧三十餘年來工研院扮演的角色,從技術引進、人才培育、資訊提供、衍生公司、育成中心、技術服務與技術移轉等過程,對於臺灣中小企業的産業發展歷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人才培育上,有“臺灣總經理製造機”封號的工研院,人才的擴散為其重大成就之一,因為由工研院轉進企業界的員工已逾一萬五千名之多,這些人多半身居要職,實際成為臺灣經濟的掌舵者,包括張忠謀、胡定華、楊丁元、章青駒、蔡明介等引領風騷的人物,這些工研人在臺灣科技産業中,如同織起一張綿密的網,讓臺灣新興科技産業從無到有,屢創佳績。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科技産業是二十一世紀強化競爭力的重要因素,更是驅動整體産業發展的原動力,更是産業永續發展之泉源。因此,在開創新興科技産業與協助既有産業技術升級,工研院將扮演臺灣提升國際競爭力之重要關鍵。

編輯:趙輝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