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頁 | 頻道首頁 | 最新報道 | 心繫同胞 | 地震災情快報 | 周邊地區影響 | 相關評論 | 圖片報道 | 地震回顧
 
臺灣地震:我們的關注與祈願

  時間:2006-12-28 13:06    來源:     
 
 

  歲末年終,揣著滿懷的收穫,我們正在告別2006年,辭舊迎新的喜悅已經在我們心頭泛起。但是,從北京時間2006年12月26日20時34分開始,我們把喜悅暫忘,我們的心靈開始揪緊。

  那一刻,在臺灣附近發生了7.2級地震。立刻,它就強烈地撞擊著我們每個中國人的心靈。地震産生的3英尺(約1米)高海嘯,正一波一波地破壞菲律賓東海岸的巴斯科,同時也扯緊了我們的神經。

  就在兩年前的同一天,印尼發生一次芮氏6.2級強烈地震,繼而掀起可怕的印度洋大海嘯,製造一次極其可怕的夢魘。如今,異邦的傷痛尚未完全消解,飄蕩在印度洋之上悲歌還未散盡,現在,同樣的災難又降臨在我們自己身上。

  儘管,在全球化時代,共同擁有同一個地球,共同守望每一片家園,這樣的世界公民精神,在印度洋海嘯事件,已經得到極大的演繹。但這一刻,面對臺灣寶島發生的地震與海嘯,可以肯定,這個世界上,卻沒有誰比我們更為關注,更感覺疼痛,更真切地去面對。

  因為,這是我們自身肌體遭受的創傷,疼痛在最短的時間,就可以輻射到我們全身。既然,災難不期而至,無法回避,我們必須有足夠的勇敢與自信,參與到救援與善後中。這一刻,我們不願意説什麼責任與義務,也不想去反思災難發生的原因。任何理由與反思,在這一刻,都極其蒼白。我們只有自覺的行動,那就是把一切遺忘,一起去承載疼痛,一起去面對災難。

  海底地層正在發生斷裂,地面的心靈卻極速靠近;海嘯正在蹂躪一方家園,我們已經開始一起守望相助。共同的承載,讓我們看到,儘管大災降臨,但臺灣的市民仍然做到較為平靜;高度的關注,才會有地震發生後,深圳市市長許宗衡即坐鎮市應急指揮中心,並啟動了應急機制,要求當地各電視臺、廣播電臺滾動播發有關消息,提醒市民注意。

  不管這場災難的兇惡臉孔如何變化,我們有理由相信,隨著緊急救災援助應急機制的全面啟動,隨著我們所有人的力量向同一個方向聚集,愛心與力量,必然能夠在最快的時間內,傳遞到災區,我們必然會以最快的速度,與災民手攜手,肩並肩,共同去面對和承擔巨大的災難。

  因為,自己的災難,讓我們誰也無法置身事外。大悲大痛,需要我們大愛化解。應急救災,需要我們的智慧支援。那麼,此刻,我們可以暫時拋開災害再次來臨,預警再次失靈的教訓不談,但是,對於印度洋海嘯事件發生之後的救援經驗與教訓,卻必須時刻謹記。災難可以重來,但災難帶來的傷痛不應複製,只能消減。

  今年12月26日,印度洋海嘯兩週年紀念日。在南亞國家印尼、泰國、斯里蘭卡等國,人們以各種方式來寄託哀思,或誦經超度,或者舉行集會,告慰逝者的亡靈。而在東亞的中國臺灣附近,地震與海嘯卻再次相伴相生,但是,我們相信,這一次,災難的形式歷史重演,災難的後果絕不會再次出現。我們有信心有能力,用我們切實的行動,向世界展示我們的應急能力與救災理性。

  儘管在目前,地震造成的災情尚不明朗,損失也不清楚。但我們祈願,災難帶給我們的傷痛會儘量少些。同時我們也付出我們的關注與關切,向災區的人們,向所有中國人的內心注入無盡的溫暖。讓我們帶著關愛、自信與智慧,與臺灣,與地震、與海嘯,一起守望相助。 (單士兵)

  來源: 瀟湘晨報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