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原住民風俗
 
原來如此:矮靈祭的儀式器物─背響

  時間:2006-02-05 14:59    來源:     
 
 

  當黑夜來臨,夜幕升起,舞者在儀式中翩然起舞,繫於臀部的祭器相互碰撞敲擊,那清幽詭奇的聲響,彷彿是一場為迎合鬼魅所營造的第三空間對話?

 

  賽夏人矮靈祭的詭譎神秘,向來是一個令外界解不開的謎團。若説這個儀式是賽夏人因敬畏矮靈,深怕其侵犯族人所作的例行祭典,毋寧説是族人為了化解上一代賽夏人與矮人的恩怨所盛大舉行的祈福儀式。

 

  矮靈祭通常是在秋收的月圓時才舉行,現在多固定於農曆十月十五日左右。而每二年一小祭,每十年一大祭的祭典儀式,過程相當複雜浩繁,整個儀式下來,通常需為期六天五夜,經過祭告祖先和矮靈、歌舞迎靈、延靈、娛靈、逐靈、送靈等一連串龐雜的過程才宣告終了。賽夏人對矮靈祭秉持的敬畏之情更直接表現在祭典中的儀式性器物,因此,因應盛大祭典所衍生的各種代表性器物也相當講究,並深具民族文化的象徵意涵。如在祭典中作為發聲工具的“背響”,則是整個儀式中不可或缺的代表物。

 

  “背響”為漢語的説法,賽夏語稱為tabaa'sang,顧名思義,它是利用身體的擺動來製造音效。“背響”的下襬通常吊挂著竹管、槍彈殼或不銹鋼管,當舞者在儀式中翩然起舞時,器物互相碰撞敲擊,發出清幽詭奇的聲響,在黑夜的陪襯下,彷彿是一場為迎合鬼魅所營造的第三空間對話。

 

  由於“背響”為祭典中的儀式性器物,與舞帽、蛇鞭等祭器同等神聖,因此在祭典過後人們通常將其悉心收藏,待下一次祭典開始,才得以再度覓得其芳蹤。而「背響」狀似烏賊,外觀以三角型的布袋和垂挂的珠煉飾品組合而成,布袋上繡有美麗的紋飾和鑲嵌的亮片,四、五十串以珠煉串成的垂鈴飾品,緊接在布袋的下緣,只要發出聲響,可是鏗鏘有力呢!過去,「背響」是以麻線編織成的網袋為底面,縫上素面的布,再用鏡子、薏米珠子加以綴飾,形成一個美觀精緻的藝術品。

 

  目前舉行矮靈祭最傳統的祭場在苗栗南莊的向天湖,也就是南賽夏人分佈的地域;北賽夏人則駐足於新竹五峰鄉大隘社,承繼著北祭團矮靈祭傳統的科儀。南、北祭團祭告矮靈的儀式大致相同,不同的是南祭團較北祭團早一天舉行。而在「背響」的製作方式上,也相去不遠。如南、北賽夏皆隨各家意願製作,但是在製作前會禮貌性的告知朱家的主祭,以便主祭與矮靈溝通時,事先將參與的家族數呈報給矮靈。據賽夏人的長老表示,調皮的矮靈會在祭典過程中一一點名,若之前報名的家族當天未到,引起矮靈生氣,就會有不好的事發生。由於祭典相當神聖,因此也特別忌諱某些事情。如懷有身孕或經期來潮的女子,絕對不許碰觸祭器,也不可參加矮靈祭,否則會遭來噩運。但關於配戴方面則無任何限制。

 

  儘管時代不斷更疊變遷,賽夏人本身的儀式性器物不斷推陳翻新,但是原有的製作概念、技術、權力象徵卻仍然能藉由矮靈祭的凝聚,而永續流傳。在無文字記錄的社會中,能建構出這樣一套屬於賽夏族本身的文化語言,不致有被同化之虞,應該算是族人莫大的幸福吧!(哈帽)

  來源:臺灣原住民選刊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