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看臺灣:訪著名詩人余光中
 
 
  來源:      日期:2005-07-26 14:24

 

  宣傳片解說: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余光中

  76歲 生于南京

  著名詩人 散文家 翻譯家 評論家

  代表作

  詩《鄉愁》《等你 在雨中》

  散文《我的四個假想敵》

  譯著《梵高傳》

  現任臺灣中山大學講座教授

  解說: 30多年前,臺灣詩人余光中寫下了這首《鄉愁》,30多年後的今天,我們從大陸這頭跨過海峽,頂著正強烈的臺風去拜訪已經滿頭銀發的詩人。可是讓我們感到意外的是,此時的詩人正在為詩文之外的事情奔走。

  記者:這次回到臺灣的時候,又迅速看到兩處跟您有關係的,一處是去誠品書店的暢銷榜,您散文的那本書還在暢銷榜上,第二就是看到您跟很多的教授在提抗議,就是關于國文教育問題,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舉動?

  余光中:近年來,我們這邊中學的課本,比如說高中的《史地》,當然都牽涉到意識形態,《史地》有一點壓縮中國的背景,比較集中在所謂本土化,這是一點,然後國文因為有方言臺語的,注意力要分到那邊去,另外一方面,比如英文是全球化,對內對外這麼一分,那中間這一大塊,本來是最重要的普通話,國語、中文,反而就受冷落了

  解說:在余光中看來,臺灣地區教育部門對中文的不重視使臺灣學生的中文水平日益退化。這讓他非常痛心。為了扭轉這一現象,余光中和臺灣的一些學者成立了“搶救國文聯盟”,呼吁臺灣地區教育部門重視這個現象。

  記者:這個呼吁已經得到什麼樣一種回應沒有,還是……

  余光中:民間回應是非常強烈的,我寫這個宣言已經有一萬多人簽名了,尤其關注的就是高中教員本身,他們是第一線嘛,最早受到衝擊,另外學術界、文壇,也有很多人響應,

  記者:因為您是學英文的,但是一直認為中文是最美的,包括這兒還有一個美摘中華,在我看來項一個感嘆號,也像一個筆,可能在說漢字之美,我讀出這樣的意思,很多人都想問您,您一直認為漢字美在哪兒?

  余光中:英文或者西方語言主要是拼音,漢字象形的成分比較多,所以譬如你寫個雨字,中間四點就好象有那個感覺,你看到笑字,好象有一個人的笑臉,哭好象有一個哭的臉,所以魯迅可以打一個謎語,雙雁歸來細雨中,打一個字,是什麼字呢,就是兩兩三三的兩,因為雨是里面的四點變成雙雁,兩個人字,這種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來領略的///我們整個中國那麼多省,那麼多方言,幸好有一樣東西是完全統一,書同文車同軌,同文,寫下去就是一樣,所以這個是很大的象形,要沒有這個國文,沒有這個形象,沒有這個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解說:詩人對文字的熱愛與生俱來。1928年,余光中在重陽節這個充滿詩意的日子出生,他與詩的緣分似乎就是從那一天開始的。在那個動蕩的年代,余光中在南京度過了自己的少年時光。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離開大陸遷到臺灣,從此他的心里埋下了思鄉的種子。

  字幕:那時的江南少年,幼稚而又無知,怎料得到他的後半輩子,竟然更在南國以南。——《春來半島》

  記者:我看過您的一句話非常有感慨,我覺得這不是用文字寫的,這是用感情寫的,說您的血管里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是吧,當時怎麼會有這麼美的文字出現在您的詩里?

  余光中:我喜歡地理,所以對于中國的河山有很深的認同感,/// 我說黃河就在我們的舊小說里,《七俠武義》里,《三國演義》里,這個《二十四史》翻的時候,里面都是黃河波浪的聲音,長江的聲音,這是我們等于一種胎記了,這是與生俱來的,不可避免的。

  解說:隨著年齡的增長,余光中血液中黃河的澎湃更加洶涌,他的思鄉之苦也越來越濃,越來越烈。1972年,在離開家鄉20年後,余光中長久積蓄的鄉情終于凝結成一首《鄉愁》。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後來阿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記者:當時之所以寫“鄉愁”,很大的原因是不是在于說看得到對岸,卻看不到邁向對岸的可能?

  余光中:當時是70年代初,那個時候我離開大陸已經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跡象,還可以回到故鄉去,當時情況看來是蠻傷心的。

  記者:“鄉愁”走到人們眼前,走到人們腦子里和心里頭已經不只20年的時間,但是據說您寫的時候只用了20分鐘的時間,是這樣嗎?

  余光中:對,可是這種感覺在我的心中已經醞釀了20年了。有那麼深厚的感覺,所以到時候不怕言之無物,我只要把架子打好了,一段段寫下去自然就出來了。

  解說:《鄉愁》的發表讓余光中在華人世界中家喻戶曉,他也因此被人們稱為鄉愁詩人。但是余光中生平所作的900首詩中不止于鄉愁,他所著上百部的作品也不止于詩歌。余光中通曉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他的譯著《梵高傳》影響了臺灣文藝界的幾代人。他的散文集《左手的掌紋》也在海峽兩岸贏得了眾多的知音。在高雄,人們甚至把他的詩印在茶杯或者紀念品上。不過文壇的成功並不能代替他對家鄉的眷戀。為解鄉愁,1974年余光中來到了香港中文大學,從此11年“每依北鬥望京華”。

  記者:在您心中最美的故鄉或者說最美的中國是什麼樣的?

  余光中:因為我是南方人,生于南京,然後我的妻子,母親都是烏鎮人,所以我少年時候想象的故鄉就是江南,多水多橋,多藕多蓮的江南,所以純粹是一個南方的一種回憶。

  解說:詩人沒有想到,寫下《鄉愁》後,他又苦苦等了22年才終于得償所願。1992年余光中的雙腳第一次踏上故鄉的土地。這一天,他闊別祖國大陸已經42年了。

  字幕:還認得出我來麼,還認得出久別了,這遠遊的龍孫——《還鄉》

  記者:有人說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貴的,但是從1992年開始,您可以多次的,非常非常多的頻率,很高的回到故鄉的時候,會不會故鄉已經不像想象中的那麼美和珍貴了?

  余光中:恐怕每個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鄉了,比如說上海人如果去美國留學若幹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記憶也改變了,所以“鄉愁”有一部分是時間造成的,還不完全是空間的轉移,在這種意義之下,每個人都有鄉愁。

  解說:現在,和余光中同時代的不少詩人已經沉寂,可是余光中手中那支用了一輩子的筆依然神奇。他說,他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讓詩能與永恆拔河,讓自己在文字中老得漂亮。

  記者:在您的這麼多年的文字方面的一個問題,中國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麼樣的概念,您會想到它的時候會想到的是什麼?

  余光中:我心目中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是古人到現在的中國,是從邊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國,包括海島,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個中國。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謂中國或者中華文化是一個奇大無比的圓,圓周無處可尋,圓心無所不在,這個半徑是什麼,半徑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這個半徑拉得更長一點,這個圓就可以畫得更大。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中國臺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