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

時間:2005-10-21 13:57   來源:

  頤和園位於北京的西北海澱區,距離紫禁城約十余公里。頤和園原是清代的皇家花園和行宮,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總面積290公頃,其中有四分之三的水域面積。園內有各式宮殿園林建築兩千多間。這裡是中國建築面積最大的古代皇家園林,同時也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好的大規模的皇家園林,被列為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

歷史沿革

  頤和園的前身為清漪園,始建於西元 1750 年,歷時15年竣工。是清代北京著名的 "三山五園 " 中最後落成的一處皇家園林。"三山 " 是指香山、玉泉山和萬壽山。"五園"則是指香山的靜宜園、玉泉山的靜明園、萬壽山的清漪園、以及圓明園和暢春園。

  1840年鴉片戰爭後,日趨腐敗而且落後的清王朝無力抵禦世界列強,正一步步將中國推向沒落的境地。1860 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入侵北京後放火焚燒了圓明園乃至萬壽山、玉泉山和香山的宮殿。清漪園至此終被焚燬。

  頤和園的興建主要在慈禧太后大權獨攬時期。她意欲修復燒燬的園林以做享樂之處,于1886年挪用海軍經費大力修復清漪園。1888 年,慈禧太后假托光緒皇帝的名義頒發上諭,宣稱為太后"頤養沖和"而修復清漪園,並將清漪園改名為頤和園。

  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沙俄侵略軍搶先進入頤和園,大肆劫掠,把珍寶悉數運往旅順,之後又在園中大肆破壞。此後,英國軍隊和義大利軍隊也進入頤和園,並盤踞該園近一年的時間。次年,從西安逃難回京的慈禧太后,又撥鉅款重修頤和園,但是因為國庫匱乏而只修了前山的部分地帶。

  辛亥革命後,作為優待皇室的條件,此園依然歸清王室所有。1924年溥儀離開北京,頤和園被辟為公園。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逐步對頤和園加以修整。90年代為旅遊的需要,進行了大規模的昆明湖清淤工程,並在萬壽山造林綠化。

頤和園的主要景觀:

  東宮門:東宮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門檐下是光緒皇帝御筆題寫的"頤和園"匾額。宮門共為五扇,三明兩暗。正中設三個門洞,中門叫禦路門,是慈禧太后和皇帝、皇后進出專用門;兩旁門洞供王公大臣出入。太監、差役只能行走兩邊的罩門。

  仁壽門是一座牌坊式門樓。該門匾額用漢、滿兩種文字寫成。門前兩旁各陳列有一塊青石,一塊象猴,一塊似豬,俗稱豬猴石,象徵孫悟空和豬八戒守衛著皇家大門。院內南北兩側配殿為南北九卿房,是九卿六部的內值班房。

  仁壽殿位於仁壽門內,坐西朝東有正殿七間,是園內最主要的政治活動場所。仁壽殿原名勤政殿,建於乾隆時,後來毀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中的英法聯軍之手。光緒皇帝時重建,並取《論語》中"仁者壽"語句,意為施仁政者長壽,將勤政殿更名為仁壽殿。 殿內陳設有紫檀木雕成的九龍寶座,座後有用孔雀羽毛編的掌扇和刻有二百餘個不同字體的"壽"字屏風。大殿內南北兩端各有暖閣,是上朝是太后和皇帝休息的地方。暖閣壁上懸挂有巨大的"壽"字,寫在繪有蝙蝠和彩雲的圖案上,名為"百蝠捧壽"。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