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解析傳統節日法定化意義:今年的端午不一般

時間:2008-06-10 09:14   來源:檢察日報
 

    端午節前夕,香港銅鑼灣一街市粽子熱銷。 中新社發 武仲林 攝

    6月7日,中國農曆5月初4,端午節前夕,一年一度的 “龍舟會景”在廣州近郊各鄉陸續舉行,十分熱鬧,吸引城中市民和外來遊客。 中新社發 梁永強 攝

  五月五,慶端午,今天是首個法定端午節。除舉國放假這一過節形式的改變,傳統節日法定化的背後,還有怎樣的法律及社會意義?記者就此採訪了相關法學專家和社會學專家。

  “傳統節日法定化,是在政府的推動下,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建順解釋説,“端午節放假一天,保證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有相對充分的時間、以各種方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也説明,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具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價值導向的作用。”

  如何認識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丙中表示,端午節是一個極具愛國情懷和增進社會團結的節日。“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常見的習俗,同時這又是一個進行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表現為出嫁女兒回娘家、有情的男女青年互送香包、壯年男子賽龍舟等等。”高丙中認為,傳承這些文化價值,對今天的生活具有毫無疑問的重要意義。

  此外,楊建順認為,傳統節日的法定化,也保障了勞動者的休息權。但在享有休息權利的同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具有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傳統文化産生於民間,也應由民間發揚光大。政府在此應本著輔助性原則進行指導和援助。”對於近期網路討論較盛的“政府應組織具體事宜推廣傳統文化”的觀點,楊建順持保留態度,“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政府強行推廣可能適得其反。”

  其實,傳統節日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不乏可持續開發的空間。高丙中提議説:“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可以參照西方國家的聖誕樹形成産業。又如端午送香包,也可參照西方情人節的玫瑰花,作為應節商品進行開發。又如依靠媒體展示包粽子比賽,這是比選美選秀更具有社會價值的工作。近20年來一直沿襲傳統的賽龍舟,本身就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湖南、福建等地偶爾還有跨地區的邀請賽。賽龍舟若能在端午節的文化烘托下發展起來,反過來必然會帶動端午習俗的全面復興。” (記者徐盈雁)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