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為端午節注入新內涵成為媒體關注話題

時間:2008-06-10 08:59   來源:中新網

    六月八日,是中華民族最古老的傳統節日端午節,僑鄉石獅人延續閩臺對渡文化習俗,舉辦第二屆閩臺對渡文化節暨蚶江海上潑水節,成為兩岸人民交融情誼的獨特方式。圖為獨特有趣的海上捉鴨比賽。 中新社發 傅丹丹 攝

  8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的端午節,也是中國的第一個法定端午節。新加坡《聯合早報》的綜合報道説,如何發掘、傳承和創新端午節的文化內涵,使之與現代社會融合重煥青春,成為當地媒體關注的話題。

  報道引述人民網昨日發表的時評説,給古老的節日注入新的因子是重建傳統節日文化的生命所在。縱觀我們的傳統節日的歷史,是不斷發展和演變的。

  文章説:“發揚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應該注意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進行創新,特別需要與當下民眾鮮活的生活節拍與韻律相協調。舉例來説,由於氣溫升高,各種疾病容易爆發,我們的祖先懂得順應這種自然的變化,所以端午節要插艾草,抹雄黃酒,以驅邪避瘟,免災去病,這其實是節日傳承的一種古老的衛生防疫措施。在現代條件下,中醫甚至醫藥界能否深入發掘古老的防疫寶庫,把我們的日常生活與節日聯繫起來?推而廣之,文化界、體育界、娛樂界能否發掘或開發出更多更適合現代人需求的端午節目和體育活動?商界能否在端午産品中浸入更多的現代文化因素?端午節是我們中國的,也要靠我們所有中國人來傳承和發揚光大。”

  報道説,《檢察日報》引述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楊建順的話説:“傳統節日法定化,是在政府的推動下,使傳統文化得到一個載體,使公民對傳統文化的享有權利處於行使和享受的狀態。端午節放假一天,保證了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士有相對充分的時間、以各種方式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這也説明,傳統節日的法定化,具有對傳統文化進行價值導向的作用。”

  “傳統文化産生於民間,也應由民間發揚光大。政府在此應本著輔助性原則進行指導和援助。”楊建順認為,傳統節日的法定化,也保障了勞動者的休息權。但在享有休息權利的同時,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具有傳承和保護傳統文化的責任。

  對於近期網路討論較盛的“政府應組織具體事宜推廣傳統文化”的觀點,楊建順持保留態度:“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是每個公民的責任。政府強行推廣可能適得其反。”

  如何認識端午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社會心理?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所教授、博士生導師高丙中表示,端午節是一個極具愛國情懷和增進社會團結的節日。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端午節常見的習俗,同時這又是一個進行社交、增進社會團結的機會,表現為出嫁女兒回娘家、有情的男女青年互送香包、壯年男子賽龍舟等等。”高丙中認為,傳承這些文化價值,對今天的生活具有毫無疑問的重要意義。

  高丙中指出,傳統節日的價值在現代社會不乏可持續開發的空間。

  他提議説:“端午插蒲艾,既驅趕蚊蟲又美化環境。可以參照西方國家的聖誕樹形成産業。又如端午送香包,也可參照西方情人節的玫瑰花,作為應節商品進行開發。又如依靠媒體展示包粽子比賽,這是比選美選秀更具有社會價值的工作。近20年來一直沿襲傳統的賽龍舟,本身就具備了廣泛的群眾基礎,湖南、福建等地偶爾還有跨地區的邀請賽。賽龍舟若能在端午節的文化烘托下發展起來,反過來必然會帶動端午習俗的全面復興。”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