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詩抄”讓詩歌重回民間 朗誦會成最熱門演出

時間:2008-06-05 09:44   來源:解放日報

  “孩子快/ 抓緊媽媽的手/去天堂的路/太黑了/媽媽怕你/碰了頭/快/抓緊媽媽的手/讓媽媽陪你走……”512汶川大地震後,這首《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在網上迅速走紅,爾後又出現在電波中、熒屏上,電臺、電視臺主持人流著淚讀,多少觀眾、聽眾流著淚聽。

  仿佛一夜間,從黃口孺子到耄耋老者,許許多多人不由自主地拿起了筆,以詩歌為載體直抒胸臆。網路、手機、電視,一首首原創詩歌在流傳。正是這些詩歌,撫慰著災難中失去親人的人們,激勵著參與抗震救災的人們,謳歌中華民族在多難中顯示的堅忍不拔的毅力。

  有人説,汶川大地震留給這個世界一筆特殊的財富———染血的詩歌。而一段時間,過於小眾、過於自我、過於現代以至良莠難分,離人民越來越遠的詩歌,也因為這場災難而重新站起來,成為了災難面前最適合表達情感的文學載體,成為距離心靈最近的文學形式。

  網路成為詩歌的平臺

  5月13日上午,一隻廢墟中垂下的孩子的手觸動了24歲的山東青年蘇善生,他用10分鐘,完成了《孩子,快,抓緊媽媽的手》,發表在百度“地震吧”裏。讓蘇善生沒有想到的是,這首詩被全國近百家報紙刊登,連法國的一份報紙也用整版刊登了這首詩。

  隨後,又有一首《叔叔,別哭》的視頻詩歌出現在網上,催人淚下。更多出自網民之手的詩歌如《寶貝啊,不要沉睡》《媽媽的呼喚》《孩子,天堂路上別走太急》《媽媽!對不起我來不及了》《妹妹快跑》《寶貝不哭》《讓我輕輕擦你的手———獻給譚韆鞦和他的妻子》《最近我常常含著淚水》《災難中的感動》《深切哀悼汶川地震遇難同胞》以及《挺住吧兄弟,挺住吧汶川》等,在網上紅極一時並在民間廣為流傳。據香港媒體報道,僅內地某一個網站就有全國各地網民上傳和轉貼的詩歌和評論超過1.5萬首。

  朗誦會成為最熱門演出

  與此同時,各種抗震救災的詩歌朗誦會也在全國各地競相上演,成為最熱門的演出。其中包括上海“炎黃情,華夏魂”抗震救災詩歌朗誦會、“南昌有愛”抗震救災詩歌朗誦會、蘭州“詩歌之夜”大型詩歌朗誦會、“向西五千里———杭州詩人抗震救災詩歌朗誦會”等等。

  朗誦會上,《我們血脈相連》、《美麗的中國人》,一首首感人肺腑的詩歌讓現場觀眾的心靈一次次受到強烈的震撼。剛從澳大利亞留學回來的喬先生告訴記者,他已經很久沒聽這樣的詩歌朗誦會了,那些詩的語言很樸素,但是很震撼、感人,有一種衝擊心靈的力量。

  同樣,一大批匯集了地震詩歌的詩集也以最快的速度和讀者見面。《有愛相伴———致2008汶川》收錄了近六十首詩歌,既有著名詩人的作品,也有無名網路寫手的佳作;中宣部組織中國作家抗震救災採訪團赴四川災區,深入抗災第一線現場創作並選編完成了詩集《中國:震撼5月—2008抗震救災詩集》;江蘇省作協在最短時間內編印出版了《江蘇作家———2008抗震救災詩歌專刊》等等。

  地震詩歌為什麼這樣紅

  為什麼地震詩歌能如此走紅?專家認為,除了一大批民間詩人的即興創作外,與網路媒體的興起密不可分。個人的詩歌創作,可以隨即發佈到網路;並可借助編輯軟體,配上視頻、音頻或圖片,使其更具感染力。

  膾炙人口的地震詩歌,大多出自非專業詩人之手。復旦大學中文系教授張新穎認為,災難發生後,人最需要的是表達感情,而在所有的文學體裁中,詩歌是最適宜表達感情的載體。同時,詩歌的寫作形式短小、便利,無需像小説那樣構思謀篇,在表達上更為直接,因此也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共鳴。

  真情,為衰落的詩歌賦予了一種重生之力。江蘇省作協副主席、著名作家范小青認為,汶川地震引發了詩歌熱,一方面是由於詩歌的語言平仄頓挫,朗朗上口,易於記憶,易於傳播。另一方面,“詩言志”、“詩寄情”,在巨大的災難面前,詩歌最能體現和最能快捷傳達人們內心深處的深沉思索和濃烈情感。(記者 姜小玲)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