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情塑舞,以舞傳情--記臺灣舞蹈家曹金玲

時間:2008-04-24 08:56   來源:中新網



臺灣著名現代舞舞蹈家曹金玲。

  中新網4月23日電 臺灣著名現代舞舞蹈家曹金玲在四十多年的舞蹈藝術生涯中,將現代舞藝術加入古典芭蕾舞、中國民族舞、日本舞、爵士舞的元素,形成了“以情塑舞,以舞傳情”的藝術風格,取得了很高的藝術成就,為現代舞的發展和普及作出了重要貢獻。

  她曾經對她的學生説:“在習舞過程中,收穫最大的不是名和利,而是舞蹈帶給我的歡樂時光。在練舞過程中,也許你會受傷,很多時間身體做不出想要的感覺。那時由於沮喪而流的淚,會在第二天全部忘掉,留在記憶裏的都是快樂的、想跳舞的感覺。這些就是跳舞的動力。我想,所有喜歡藝術的人都是一樣的,每天的動力都是這樣産生的。享受跳舞時帶給你的一切,放空你的心靈,接受和享受淚水和汗水。”

  曹金玲是20世紀60—70年代寶島臺灣最著名的現代舞藝術家,80年代著名的電視節目主持人。她1970年畢業于日本寶冢音樂學校,1996年獲得美國西太平洋大學文化教育哲學博士。曾任“臺灣電視公司”、“中國電視公司”藝術指導,“中華電視公司”舞蹈顧問,曹金鈴舞蹈社社長,龍鳳獅子會會長,臺灣“中華婦幼發展協會”秘書長。近年定居北京,致力於國際和海峽兩岸文化藝術交流活動。

 

  她出生於北京,2歲隨家人到香港,5歲到臺灣,7歲開始學習芭蕾舞、民族舞、現代舞,又從梅蘭芳大師在臺灣的弟子蘇盛軾先生學習京劇身段。曹金鈴家學淵源,父親是著名的國學教授,母親是中學教員。

  曹金玲7歲登臺,16歲讀“世界新聞專科學校”一年級時參加臺北市民族舞蹈比賽,獲得優等獎。她將芭蕾、民族舞蹈的技巧融合京劇身段,創作了《雲裳羽衣舞》,技藝精湛,特別是天女舞的彩帶創新設計,比通常使用的長出兩倍以上,開創了臺灣民族舞蹈超長彩帶先河。又根據當時的國語流行歌曲,編創了中國現代舞《癡癡地等》、《黃葉舞秋風》、《玫瑰三願》、《卡門》及古典中國現代舞《白蛇》等,帶給觀眾全新的藝術感覺,膾炙人口,開闢了我國臺灣現代舞的新路。

  18歲時她從3000人中錄取50人的激烈競爭中勝出,考取了國際著名藝術學校——日本寶冢音樂學校,成為該校史上第一位中國臺灣籍學生,並擔任了中國民族舞蹈教師。曹金鈴在寶冢苦讀4年,全面接受了國際頂級的舞蹈教育,為今後的藝術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學成回臺後,她的現代舞藝術日臻成熟,編演了《愛的追尋之舟》、《月下蘭花》、《阿蘭胡埃斯》、《吉普賽之舞》、《山地組曲》等上百支舞蹈,並赴美、日、巴西、香港、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演出。她應“臺灣電視公司”之聘,成為我國臺灣電視史上第一位舞蹈指導,後擔任“中國電視公司”舞蹈指導、“中華電視公司”舞蹈顧問。七十年代她的演出最為頻繁,節目經常在電視上播出,其中有幾年每個星期都要在電視上編演一支現代舞。

  曹金鈴非常注重現代舞的傳播和教育。她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教學工作之中。以曹金鈴名字命名的舞蹈社有兒童班、成人班及多個分社,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舞蹈學校之一,可謂桃李滿天下。在她學校學過舞蹈的學生有數千人之多,王祖賢、蔡琴等著名演員都跟她學過舞蹈。她還擔任了淡江大學現代舞研究社指導教師。

  曹金鈴將舞蹈與電視結合起來,主持製作專欄節目,傳播舞蹈藝術及健康科學的健身養生方法,深受觀眾的歡迎。在《窈窕淑女》節目中把舞蹈變成健身的運動,是她的首創;在《與女人談心》節目中,她用手語教觀眾認識河洛語的唐詩;在《綺麗世界》節目中她把世界各國風景和舞蹈給觀眾,也是第一人;在《快樂女郎》節目中,她首推飲食少油少鹽的健康理念;在《金曲獎》節目中,她編演舞蹈《友情與愛情》,首次嘗試現代舞與詩朗誦、與巴赫的音樂結合,效果甚佳。她還在舞臺劇《滿庭芳》中擔任女主角,為歌舞影片《星星星》編舞,為《一根火柴》編舞並在其中領舞。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