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寶春:加強兩岸京劇交流 開創國粹新輝煌

時間:2008-06-19 14:01   來源:台灣網

 

李寶春飾孫臏(左3)。(攝影 董潔)

  台灣網6月19日北京消息 “藝術沒有界限,兩岸京劇界頻繁的交流有利於彼此間的相互提升、優勢互補,創造京劇新的輝煌。”著名京劇文武老生、臺北新劇團團長李寶春談到兩岸間越來越多的文化交流時深表讚賞。

  6月18日晚的長安大戲院叫好聲不斷,由李寶春率領的來自海峽兩岸的京劇藝術家為北京觀眾獻上了精彩的表演。為期11天的“海峽兩岸藝術周”也在新編京劇《孫臏與龐涓》的掌聲中圓滿落幕。演出結束後,李寶春接受了本網記者的獨家專訪。

  結合新老京劇 創造新品牌

  “傳統京劇是很好的資源,不要為新而新”,對現在有些新編京劇拋棄傳統的現象李寶春深表痛心,他表示自己正致力於新老京劇的優勢結合,力爭打造出一個新的京劇品牌。

  記者發現《孫臏與龐涓》的音樂中汲取了許多新鮮的元素,如西方樂器,讓人聽起來感覺“時尚”,但並不影響“老”的唱腔的深刻表現力;舞蹈設計在配合了新音樂的同時,也保留了傳統京劇中的基本功,如:搬腿、翻撲、起霸、趟馬等動作。對此,李寶春表示,傳統的經典劇中有許多經典的東西都是觀眾所喜聞樂見的,創新的當中不能丟掉傳統京劇的精華。這次演出的《孫臏與龐涓》就汲取了傳統京劇《楊家將》、《狀元媒》等傳統京劇的唱腔,“找到一個有力的結合點,觀眾就會更認同”。

  推廣京劇教育 抓年輕觀眾

  李寶春十分緊張這次演出觀眾的反應,當記者向他轉訴一位老戲迷的稱讚時,李寶春原本緊張的聲音才逐漸開始變得輕鬆。

  他表示,京劇要想發展,就必須抓住新一代的年輕觀眾,臺灣觀眾層相比大陸更年輕化,對於新戲比較容易接受。“京劇的欣賞需要培養”,李寶春十分讚賞“京劇進課堂”活動,他特別強調在劇目的安排上也要注意對傳統經典京劇的教育。

  李寶春十歲進北京戲劇學校,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坐科八年,曾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徐沅珊、錢元順、馬長禮等老師教導,打下文武技藝功底。他現在依然記得當年自己偷懶不練功的情形,“現在不練功,將來必後悔”是當年李寶春的老師經常對他説的一句話,經過幾十年的磨練的他表示也想將這句話與現在的年輕演員共勉。

  兩岸京劇交流不斷 優勢互補

  提到與大陸裘派傳人楊燕毅的合作,李寶春的聲音明顯興奮,“兩岸京劇合作可以讓大家互相學習,在表演中得到感觸,在感觸中得到提高,現在交流的機會越來越多,十分有利於京劇的發展。”

  他説,現在臺灣年輕京劇演員的基礎不好,師資力量相對較弱,而大陸這方面就相對強了很多;反過來,相比大陸臺灣的京劇運營模式相對成熟,兩岸間有許多可以互相學習的地方,加強兩岸京劇間交流有利於京劇的提升。(董潔 李丹)

  李寶春資料:

  李寶春,臺北新劇團團長,文武老生。河北霸縣人,出身戲劇世家,承襲父親風格,專攻文武老生。十歲進北京戲劇學校,坐科八年,曾受校長馬連良及王少樓、楊菊芬、徐沅珊、錢元順、馬長禮等老師教導,1990年加入“辜公亮文教基金會”京劇推展小組, 1997年成立“臺北新劇團”,1983年榮獲義大利北方戲劇學院榮譽博士;1987年榮獲美國紐約林肯中心亞洲傑出藝人; 2001年獲“白玉蘭獎”。

編輯:董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