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臺灣朋友─海峽兩岸大學生黃河文化夏令營側記(圖)
 
 
  來源:      日期:2006-07-05 12:03

 



兩岸學生乘船遊覽母親河



兩岸師生在天安門

兩岸師生在泰山

兩岸師生在孔廟

  引言:2005年7月10日至20日,筆者作為唯一的一位碩士研究生有幸參加了由中國石油大學和臺灣高苑科技大學、成功大學共同舉辦的“海峽兩岸大學生黃河文化夏令營”,在短短的10天裏筆者陪同臺灣師生們參觀黃河,遊覽長城、故宮,拜訪孔子故里,攀登泰山體味濃郁的中華古代文化,感受蓬勃的中國現代文明。同時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臺灣青年,用理性的目光看待臺灣大學生的舉止交談,並和他們建立了深厚的友誼……

  我們將手輕輕地按在候機室的玻璃墻上,再最後一次感受彼此的熱情與傷感。無數次地揮手,看著我的臺灣朋友緩緩地穿過登機口,心中默默的祝福,祝福我的臺灣朋友平安珍重!

  10天前,我們就是在同一個地方迎來了他們,同時也迎來了一份無法割捨的感情。起先,我將參加這次兩岸夏令營的交流看作是一份榮幸,但隨著交流的深入,帶給我更多的卻是一種責任。當我和其他5名同學從學校港澳臺辦公室欒處長手中接過這一任務的時候,就默默的下定決心,一定不能辜負母校的重托!

  智者幽默

  經過5個多小時的車程,一路顛簸,我們終於到達青島流亭機場。站在機場的出口處,我們忐忑不安的心中夾雜著陣陣喜悅。焦急地等待,盯住每個出現的身影,他們終於來了,我們的臺灣同學。

  “我叫陳威廷,下面提一個問題,誰能説出我的名字獎勵一塊餅乾……”這是成功大學的陳威廷帶給我的最初印象。或許是由於年齡相當,學歷層次相近,我的大部分時間是和成功大學的研究生同學一起度過,對於高苑科技大學的小弟弟和小妹妹們,只是關心一下他們的生活,很少介入更深入的話題。

  很快,成大老師和同學就將他們風趣幽默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成大的賴俊雄副教授口才極佳,説起話來頭頭是道,經常蹦出幾句冷幽默。每次吃飯,我們所在的桌上總是笑聲不斷,大家一唱一和,説一些無厘頭的小段子,形成我們最獨特的辭令:“是這樣子嗎,是這樣子的啊!”記得在第一次的歡迎晚宴上,賴老師講了一個名為“講笑話”的故事:“一位超速駕駛的司機警告警察説:‘我可是蔣家第三代孝字輩的’,警察問他叫什麼名字,他説我叫‘講笑話’”。賴老師意味深長地説,三十年前,不論是在臺灣還是在大陸,沒有人可以講這種政治笑話。如果放到十年前,我們的這次交流也是一句“講笑話”。隨後,他勉勵我們參加夏令營的同學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開展更為廣泛的交流。這種智者的幽默很快拉近了我們的距離,營造了一種寬鬆的交流環境。

  文化交流

  文化是兩岸交流的根基,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在兩岸青年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我們都是中華的子孫,都傳承著一樣的文明薪火。臺灣在西方文化的衝擊下,愈顯簡單化和多元化趨勢,所以他們更急切地找到中華文明的根,吸收這巨大的文化源泉。

  最初的文化碰撞,是從和他們玩一種叫做“大佬2”的撲克牌開始的。那時我們剛剛認識,對他們熱火朝天地玩一種牌十分好奇,當看過一遍之後,我馬上明白了它的規則和技巧。隨著我的加入,這種淘汰制的玩法變成我穩坐釣魚臺,別人輪流換的狀態。我告訴臺灣的同學和老師,並不是我天資聰慧,而是我們平時接觸的撲克要繁雜許多,大陸青年的創新也在撲克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最吸引他們的,是我順口説的一段天津快板。後來當我又説了一段山東快板之後,成大的同學驚奇得目瞪口呆。陳升龍同學一定要用隨身攜帶的DV機把這段快板錄下來,説一定要帶給臺灣的同學,並永做紀念。在後來的交流活動中我又為他們表演了一段單口相聲,都無一例外的被拍攝下來,這些民族的藝術在臺灣已經很難見到。當它突然出現的時候,竟可以在臺灣青年的心中産生如此大的共鳴,這是確是一件令人驚喜的事情。

  後來,我們又和高苑科技大學的同學玩起了成語接龍和詩詞接龍的遊戲,歡快之餘,帶給我更多的思考。臺灣年輕的一代對中國古代文學的了解少之又少。他們掌握的成語和詩詞都很簡單,尤其是對律詩和宋詞涉獵較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沒讀過四大名著,只是從鋪天蓋地的影視戲説中了解一些皮毛。我和其他的陪同同學在不遺餘力地向他們介紹我們悠久的古代文化,結結實實地為他們補了一課。

  學術爭鳴

  經過長時間的接觸,兩岸同學的了解越來越深,交流的話題也越來越豐富。成功大學的陳升龍同學是學習會計專業的,他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很感興趣,但並不十分認同。我們就經濟學的一些理論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升龍同學比較推崇亞當?斯密《國富論》中的經濟自由主義思想。典型右派經濟學是舊古典經濟學國富論,典型左派經濟學是馬克思的資本論,在我們的思想中進行了激烈的撞擊。

  我們用不同的經濟學理論分析相同的經濟行為,在爭辯中互相提高。我們談到了平均主義,談到了經濟危機,談到了最關乎民生的所有制問題,也談到了人類的最終理想共産主義。共産主義的理想使他認識到一個不同的社會形式,他最後感嘆説,共産主義相對於資本主義所追求的最終理想更具人性化。

  後來,成大文學院的吳少方同學也參與了討論,從他那裏我真正了解了“他人就是地獄”的存在主義觀點。我們又從中引申出“三“的哲學意義,探討了道家的“三才思想”和易經的“陰陽學説”。雖然我們並不專業,對一些理論的精髓理解不深,只得皮毛,但是從這次討論中,我看出了臺灣青年對哲學等社會規律有著深入的探索,他們思想活躍,關注民生和人權,在東西方文化的雙重熏陶下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思維方式。

  誤入歧途

  在各種交流的間隙,我們總會拿出一些時間娛樂一下身心。臺灣的同學在參觀的過程中,無論從語言還是行動都透露出與常規不同的方式,他們不拘泥形式,不按規矩出牌。他們時常打斷導遊的話問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在曲阜孔府的重光門,導遊告訴我們走左側可行文官之道,走右側可以成為叱詫風雲的武將,臺灣的同學非要繞門一圈,博個好彩頭。

  在泰山之巔,我卻吃上了個不小的苦頭。當天,大家博覽了泰山聖景,從玉皇頂下來本應該按部就班的從南天門返回,成大的賴老師説要領我們一起的6個人去一個下山小路,風景優美。他還信誓旦旦地告訴我們沒問題,這條路他很熟。我們走的這條山間小路確實精工細作,風景也的確另有一番風味。順著一條曲徑通幽的小路,在雲霧渺繞的山間穿行,在清泉綠樹中行走讓人心中坦蕩。這種感受一直持續到一個叫做觀日臺的地方。這個名為觀日臺的地方十分的突兀,是山腰上的一片平地。縱觀四週,除了懸崖陡壁再沒有什麼下山的路徑。趕緊查地圖,沒想到地圖上也沒有這個地方。在觀日臺的懸崖邊,我們握起“憤怒的拳頭”和賴老師合了一張影。最後,我們又返回了玉皇頂,賴老師和4位臺灣同學乘纜車下了山,我和本校的成老師一步一步的走到中天門,下山之後,小腿只是一個勁地哆嗦。這件誤入歧途的糗事成了我們後來茶前飯後的笑料,同時也成了拉近我們友誼的契機!

  政治開講

  幾天來的朝夕相處,還有泰山的誤入歧途使我和成大的同學結成了濃濃的友誼。我們開始漸漸切入到敏感的政治話題。因為我是一名共産黨員,我想真切地了解臺灣青年同胞最真實的想法,更想將統一的思維傳遞給他們。我們陸續談到了一些政治話題和兩岸局勢。在一種寬鬆的環境下,我們暢談祖國的未來和全球發展的趨勢。

  我們的交談一直秉承著“一中”的原則,和平和統一是我們暢談的基礎和主題。在不同政治環境影響下的人,思想一定存在較大的差異。我們尊重差異,也理解差異。傳承著相同的民族文化是我們最強有力的紐帶。

  政見的不同曾經造成了小小的衝突,我們笑稱它為“馬英九事件”。我們得到馬英九當選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消息是在曲阜,我們翻閱當天的《齊魯晚報》,這則消息正居頭條。當時兩位臺灣同學就大陸民眾對臺灣政壇的關心程度之高很是不解。一位同學把大陸與臺灣的關係比作襯衫與長褲,認為政治的相干性不強。我明確地告訴他,他的比喻不是很恰當,兩岸關係應該相當於襯衫和它的袖子。由於意見相持不下,為了避免尷尬,大家以就餐為由結束了這段談話。

  到了傍晚時分,由於雙方都感覺意猶未盡,相約再論時局。雖然幾天來緊張的行程和健康原因已讓我疲憊不堪,但遇到這種難得的交流時機,我的精神相當振奮。我和三位新結識的臺灣友人在一間小茶館圍壺而坐,品一杯清茶,在孔夫子的門前開講時事,一直到淩晨時分,仍然興趣盎然。期間,我們談到了當今風雲變幻的國際局勢,回顧了美國的南北戰爭和兩德合併,展望了未來大陸經濟的高速發展,我也向臺灣同學介紹了共建和諧社會的長遠意義。三位臺灣的同學和老師堅信,本世紀經濟發展的重心在亞洲,更在中國。成大的賴教授指出,“合”是兩岸關係的大方向,但兩岸分開的時間有些長了,很多事情急不得,要慢慢磨合!交談的過程並不是十分順暢,但是大家本著一種求同存異的思想,每個人都清楚,這次交流更多的是了解和溝通,而不是利用這短短的幾個小時來説服對方改變長久以來形成的政治觀點。在夏令營結束的時候,他們仍將我“銳利的政治批判”作為此行的一大收穫。

  在分別的前一天晚上,我又到賴教授的房間向他請教了一些我和我的朋友所關心的兩岸議題。在送他們去機場的路上,我又將班級全體同學寫給臺灣同學的一封信交給臺灣交流團的團長——高苑科技大學的許桂樹老師。許老師承諾將通過合適的渠道將這封信傳達給臺灣的大學生朋友。當他得知我是《中國石油大學報》等刊物的學生記者時,邀請我將自己在這幾天的所見所想整理出來,發表在臺灣的刊物上,讓更多的臺灣青年了解我們這次活動,了解大陸青年的願景與見解。

  友誼長存

  短短的交流,留下最寶貴的是真摯的友情。博聞廣記,詼諧幽默的賴俊雄副教授,頭腦靈活,思維縝密的許桂樹博士,理性平和的吳少方,口才絕佳的陳威廷,忠厚純樸的李盈林,思維活躍的陳升龍……每一個人都將他極具個性的影子印在了我的腦海裏。我們的觀念或許存在差異,我們的生活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我們有一個共同的根,我們血脈相連。我們相信無論是在大陸抑或是在臺灣,友情長存,絕不會被那淺淺的海峽割斷。(中國石油大學碩士研究生楊 勇)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美術編輯: 高媛媛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