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營員走進京城百工坊 體驗手藝人辛苦與幸福
 
 
  來源:      日期:2006-07-14 17:57

 

營員在百工坊親身體驗民族手工藝製作

  台灣網7月14日消息   2006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的營員今天來到北京最著名的傳統民俗美術工藝製作地——“京城百工坊”,感受傳統民俗手工藝的博大精深,並親自動手,向坊間師傅們學習各種手工藝技巧,親身體驗了“手藝人”的甘苦。

  以弘揚傳統的民俗工藝為宗旨的“京城百工坊”聚集著包括泥人坊、紫砂坊、牙雕坊、景泰藍坊等三十余個根據藝術品類劃分的製作區,每間工作室都具有獨特的吸引力和藝術魅力。對於營員來説,每一間工藝坊好像都“暗藏玄機”,置身其間很輕易就中了“埋伏”:大大小小的房間裏人頭攢動,大家或熱烈討論或靜靜觀賞,久久不願離去。

  營員們在巧奪天工的工藝品前大呼神奇,圍住師傅不停地提出各種問題:“這些上面畫著畫的葫蘆是你們種的嗎?” “這個做絹花的功夫要練多少年?” “琉璃的原材料是什麼東西組成的?” 精巧的面人展臺前,兩位青年拿著一支裝面人的展瓶認真地研究,記者走進後才聽到他們正在對面人身份品頭論足:“這是三國人物,我最喜歡曹操。”其中一位向記者表示:“《三國》我讀得爛熟,但這種形態的曹操、劉備、孫權,我還是第一次見到,面人工藝實在神奇。”

  百工坊不但讓營員見識了中國傳統民族工藝的博大精深,還為營員們提供了親自動手當一次“手藝人”的機會。營員們被分成幾組,分別學習剪紙、插花、捏面人、捏泥人、扎中國結等工藝。對於很多第一次接觸民俗手工的臺灣營員,製作起來確實頗有難度,但滿手的泥巴,擰結的紅繩、剪爛的彩紙絲毫無法影響大家學“手藝”的熱情。教授工藝的師傅在圓桌間跑來跑去,認真指點著呼喊求助的營員。經過學習與指點,每位營員都擁有了自己親手製作的一件手工藝品。一位營員拿著成果向記者展示時説:“民族手工藝術太高深了,做‘手藝人’真不是件容易事!”
 
  百工坊的一位工組人員告訴記者:“對於沒有接觸過民族傳統工藝的青少年,百工坊具有特殊的魅力。很多來到這裡的參觀者都流連忘返,不僅因為百工坊向他們展示了民族手工藝的博大精深,而且還給了大家親自體驗“手藝人”辛苦與幸福的機會。”(文並圖/李徽)

  連結:

  “百工”一詞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齊人所著《考工記》,是民間對宮廷工匠的總稱。佔地4.2萬平方米的百工坊內設大師工作室30余間,有各類工藝美術大師103位,坊內的三大藝術門類中,宮廷藝術以恢復和弘揚“燕京八絕”為主,主要包括玉雕、景泰藍、金漆鑲嵌、雕漆、象牙雕刻、手工地毯、花絲鑲嵌以及京繡。

  位於北京崇文區的京城百工坊百工坊正在逐漸成為傳統工藝美術的保護基地,正把博大精深的華夏文化傳播到全世界的四面八方。

兩位營員探討《三國》主題的面人作品

老師傅為營員教授製作技巧

巧奪天工

精緻的三國人物面人——“銅雀春深鎖二喬”

 
編輯: system    
  查看/發表評論
 

美術編輯: 高媛媛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