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千人夏令營隆重開營
 
 
  來源:      日期:2006-07-11 09:30

 

  “龍脈相傳,青春中華——全國臺聯2006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 昨晚在北京北展劇場隆重開營。來自臺灣島內、香港、澳門、海外以及在祖國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1300多人歡聚一堂,度過了赴京後快樂、難忘的第一夜。

開幕式現場

臺灣學生代表陳怡卉眼含熱淚

  台灣網7月11日北京消息  “龍脈相傳,青春中華——全國臺聯2006年臺胞青年千人夏令營” 昨晚在北京北展劇場隆重開營。來自臺灣島內、香港、澳門、海外以及在祖國大陸求學的臺灣學生1300多人歡聚一堂,度過了赴京後快樂、難忘的第一夜。

   開營式在富有中華民族特色的大型歌舞《鼓舞東方》中拉開了序幕。

   全國政協副主席張克輝宣佈夏令營開營。

   全國臺聯會長梁國揚致開營詞。他説,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歷久彌新。相信通過本次夏令營活動,營員們不但能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更能真切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兩岸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淵源。兩岸青年都是龍的傳人,休戚相關、命運與共,兩岸的未來在兩岸青年身上,兩岸的前途在兩岸青年的身上,兩岸的美好未來需要兩岸青年去開創,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兩岸青年的共同參與。希望營員們通過交流成為好朋友,共同致力於傳承中華文化,促進兩岸交流,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為建設好我們共同的家園做出貢獻。

   開營式上,兩位第一次來大陸的臺灣學生代表發言。

   臺灣政治大學陳怡卉同學在發言中説到此行非常感動,眼中一直含著的淚水,最後還是流了出來。她説:“我真正踏上了這塊曾僅是在媒體、教科書中接觸到的土地,我想再生動的文字、再美麗的圖片都很難真正承載空間給人的感動,雖然來不及參與都市發展的過去,但我們一同見證了這片邁向繁榮進步未來的土地。”

  臺灣少數民族營員代表謝志鴻在發言中説:他所在的團是來自臺灣的少數民族學子,此前對大陸的認識只在媒體或朋友的口中得知一二。來到大陸所看到的跟所聽到的與印象中截然不同,此行讓他們感受到像家的溫暖,能參與此次的夏令營活動,與來自四面八方的優秀青年共聚一堂相互交流學習,感到無比的幸運。他還希望臺灣部落的青年和長輩們在未來也能夠有機會來大陸參加如此有意義的活動。

   隨後進行的奧運嘉賓抽獎活動把現場氣氛推向高潮。中獎的幸運營員將受邀在2008年來北京觀摩奧運盛會。

   主辦方還特意安排了一台由東方歌舞團與營員共同出演的精彩文藝節目。臺灣少數民族同學精彩的歌舞、小朋友字正腔圓的京劇唱腔、傣族姑娘美倫美煥的《碧波孔雀》舞、盪氣迴腸的小提琴曲《梁祝》、營員的街舞和魔術等精彩表演,使開營式現場的掌聲與尖叫一浪高過一浪,成為歡樂的海洋。

   開營式在友誼地久天長的旋律中落下帷幕時,已是晚上十點半了,營員們意猶未盡地度過了他們赴京後難忘的第一天。

  據了解,本屆夏令營以“龍脈相傳,青春中華”為主題,營員們首先參加各地臺聯舉辦的豐富多彩的分營活動,之後匯聚北京參加總營活動。夏令營的1300位營員,1248人來自臺灣島內(包括200名臺灣原住民大學生),52人是來自香港、澳門以及海外的臺胞青年。島內營員來自臺灣135所大學,幾乎涵蓋了臺灣主要的高等院校,他們絕大部分是首次來到祖國大陸。

   本屆夏令營歷時5天,安排了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的主題活動,如兩岸青年論壇、北京大學生活全體驗、航太城與航太員面對面、千人拓展運動、看熊貓、中國傳統手工藝製作觀摩與體驗、登長城大賽、篝火晚會和大型演出等等。營員們還將參觀故宮、頤和園、長城等世界文化遺産的名勝古跡以及人民大會堂、首都博物館等。

   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臺聯名譽會長張克輝,國務院臺辦副主任王富卿,全國人大常委、臺盟中央主席林文漪,全國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副主席童傅,共青團中央書記處書記賀軍科、北京奧組委副主席蔣效愚、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委副主任委員王永海、國臺辦交流局局長戴肖鋒、全國政協港澳臺僑局局長樂美真、全國臺聯名譽會長楊國慶、會長梁國揚、副會長陳傑以及中央各部委和有關高校的領導出席開營儀式。(文萃)

氣勢恢弘的大型歌舞《鼓舞東方》

臺上臺下共舞

 人氣超旺的臺灣少數民族營員歌舞

   延伸閱讀:

   千人夏令營是海峽兩岸最大規模的青年學生交流活動,本次夏令營是繼2004年、2005年之後,全國臺聯第三次舉辦的超大規模的兩岸青年交流活動。

   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是定居在祖國大陸的臺灣鄉親的同鄉會組織。服務、聯誼、團結臺灣鄉親是該會的宗旨。全國臺聯成立二十多年來,通過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聯誼服務活動,熱忱地為來祖國大陸投資、經商、求學、旅遊、探親、訪友的島內鄉親提供便利,被鄉親們親切地稱為“臺灣同胞之家”。 

                                                                                                 編輯:曉亮

 
編輯: 李丹    
  查看/發表評論
 

美術編輯: 高媛媛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