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川臺攜手 共創美好

時間:2010-05-24 13:45   來源:台灣網

  四川高度重視與臺灣的交流合作,近年來,兩地人員往來更加密切,交流更趨活躍,合作領域更為寬廣。


  經貿合作:前景廣闊


  正在建設西部臺商投資新高地的四川,有西部唯一的國家級海峽兩岸産業開發區——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産業開發園,有成都(新津)和攀枝花(鹽邊)兩個臺灣農民創業園,為臺資企業集中發展提供了良好條件。已連續舉辦四屆的“中國西部海峽兩岸經濟科技博覽會”和相繼舉辦的“兩岸農業合作論壇”、“四川—臺灣貿易洽談會”、“臺資企業內移論壇暨洽談會”、“四川—臺灣IT産業發展論壇”、“中國西部海峽兩岸電子資訊産業合作研討會”等經貿交流活動,展示了一個充滿活力和商機無限的四川,有力促進了川臺經貿合作。


  四川富集的自然資源、雄厚的科教實力、充足的勞動力保障、巨大的市場空間、便捷的交通以及不斷發展改善的投資環境,吸引著許多臺灣有識之士前來投資興業,共謀發展。如統一、頂新、旺旺、佳美、龍鳳、捷安特、太平洋百貨等傳統産業企業長足發展,效益良好;臺玻、亞泥、臺泥、群光、潤泰等落戶四川,大展風采;富士康、東元、淩成科技、潤德電子等高科技企業紛紛抓住機遇,強勢西進。截止2010年一季度,四川已有臺資企業1452家,項目投資總額達45.06億美元,並呈現積極成長態勢。臺資企業已發展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臺商投資區域從主要分佈在成都、德陽、綿陽等大中城市,已逐步向宜賓、瀘州、樂山、南充、達州、攀枝花、甘孜等擴展。當前,災後重建、擴大內需和西部全面開發開放帶來的新機遇,為川臺經貿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發展前景將更加廣闊。


  文化交流:繁花似錦


  四川旅遊文化資源豐富。邀請臺灣各界朋友來四川,共品巴蜀文化大餐,共用天府美景盛宴,是四川與臺灣交流的一大內容。隨著交流的不斷發展,已形成四大對臺文化交流品牌。一是以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為載體的“四川世界自然文化遺産之旅”、“兩岸傑出青年生態文化研習營”等活動;二是以巴蜀文化為載體的“巴蜀文化周”、“蜀文化之旅”等活動;三是以大熊貓為載體的“大熊貓故鄉行”、“我到四川看熊貓”等活動。四是以文化名人、民風民俗和民族宗教文化為載體的交流活動。此外,連續多年舉辦的海峽兩岸記者錦繡天府行聯合採訪活動,為海峽兩岸新聞媒體搭建了交流與合作的平臺。


  同時,積極開拓島內平臺,推動多種項目赴臺交流,讓更多臺灣同胞在島內欣賞到巴蜀文化。“三星堆文物精品展”引起轟動;已連續5年舉辦的不同主題的“巴蜀文化精品展”,受到臺灣民眾歡迎,特別是“自貢恐龍博物館大展”深受熱捧。此外,“張大千畫展”、“蜀山天府宴”、“迷漾的川味”、“巴蜀雜技”、民族歌舞等精品交流項目,都在臺灣獲得良好反響。


  近年來,以大熊貓“團團”“圓圓”和四川災後重建為紐帶,以成都與臺灣直航、四川居民赴臺旅遊、臺灣同胞來成都落地簽注為契機,四川與臺灣的交流交往不斷擴大。據統計,截至2009年底,已實現交流項目3300多項4萬多人次,臺灣同胞來川人數已累計達460多萬人次,自2009年4月以來2萬多四川居民赴臺灣欣賞了寶島風光。


  攜手抗災:血濃于水


  大災有大愛。面對“5.12”汶川特大地震和臺灣“8.8”風災,四川與臺灣同胞心手相連,共克時艱,極大地彰顯了兩岸“情緣于根、血濃于水”的同胞親情。


  臺灣同胞的愛心和善舉,四川人民感激在心,銘記在心。地震發生後,臺灣社會各界高度關注我省災情,紛紛伸出援助之手,不僅捐款捐物,還積極參與抗震救災、賑災撫慰、災後重建。如,臺灣紅十字救援隊和醫療隊迅速趕赴地震災區參與抗震救災;臺資企業在第一時間捐贈食品飲料,解災區燃眉之急;臺灣宗教慈善團體、企業界、工程界等持續派出志願者深入災區慰問救助和參與災後重建。據統計,四川共接收臺灣各界捐款及捐建災後重建項目資金合計13.2億元人民幣,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已落實援建重建項目189個,主要集中在災區中小學校、衛生院等民生項目的重建。目前,在四川地震災區,仍有一批臺灣援助者在忙碌著。


  地震發生後,在川臺灣同胞的安危同樣牽動著我們的心。四川省委、省政府和國務院臺辦、海協會以及全省臺辦系統等有關方面紛紛啟動應急機制,在第一時間展開營救行動。從2008年5月13日獲知受困臺灣遊客消息起,至5月19日引起海內外高度關注的臺灣祥鶴旅行社14名遊客平安歸來,經過緊張的救援,受困在地震災區的2897名臺灣遊客除一名不幸身亡外,全部平安返臺。臺灣旅遊同業公會總會對此專門發來感謝信。


  2009年8月8日,臺灣遭受了50年不遇的“莫拉克”風災,四川人民感同深受,掀起了“感恩愛心大行動”。四川省政府和成都市政府分別向臺灣受災同胞捐贈100萬元人民幣,四川省紅十字會組織各地開展“情係臺胞、四川感恩”愛心捐助活動,社會各界解囊相助,特別是地震災區人民傾其所有的舉動讓人感動。在地震曾經摧毀過家園的地方,到處都在為臺灣受災同胞祈福、為臺灣受災同胞募捐,正如媒體所報道,“這是一個災區對另一個災區的隔海守望”。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