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湖南臺商鄭聰俊——果敢商者與熱心善者

時間:2006-10-26 18:03   來源:中新網
  在中國,提起鄭聰俊這個名字,知道的人可能不多;但談到其一手創辦的“羅莎食品”,熟悉的人就絕不在少數。短短十餘年,鄭聰俊就憑藉“羅莎蛋糕”、“羅莎牛排”、“羅莎臺北豆漿”等一系列品牌,成立了以長沙為根據地、輻射周邊十多個城市的普羅集團,旗下的二百多個連鎖店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

  見到鄭聰俊,是在他的辦公室裏。簡單而隨意的衣著,平和而安寧的笑容,在鄭聰俊的身上,我們似乎找不到商人的精明,也看不到時尚的印跡,相比于我們腦中的臺商印象,他更像是一位儒雅的學者。

  採訪中,他出語精彩,乾淨利落。觸及內地投資環境和市場前景時,見解獨到,一語中的;談及自已習慣成自然的善舉時,雲淡風輕,一語而過。骨子裏,是個敢為天下先的漢子,卻又在不經意間透露出縷縷柔情。

  果敢商者

  一九五五年,鄭聰俊在臺北出生,孩提時他經常到父親開辦的紡織廠裏玩耍。或許是家庭環境的影響,年方二十四歲的鄭聰俊就開始在臺灣創業,承接室內設計及裝修工程,後來又投資辦廠,生産外銷布製品及塑膠玩具。

  常年的經商經歷使鄭聰俊對商場動向有著獨到的捕捉力,目光敏銳且富有膽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隨著投資大陸的第一波熱潮,鄭聰俊開始“進攻”內陸市場,挖掘人生事業的另一個高峰。

  鄭聰俊在長沙的成功事業,要從一次偶然的相遇説起。

  一九九二年,應時任湖南省旅遊局局長遊碧竹的邀請,鄭聰俊到張家界旅遊。期間,在遊碧竹的力勸之下,在廣州投資未果的鄭聰俊當年即在長沙成立了國龍易拉罐飲料廠。“當初投資的很大一部分因素是遊碧竹先生的熱情邀請,就此踏上湖南這塊投資樂土。”

  飲料廠只是鄭聰俊涉水長沙市場的小試牛刀,慢慢的摸索和接觸讓這個來自海峽彼岸的商人漸漸愛上了長沙這方水土。一九九三年,已經對湖南市場有較深了解的鄭聰俊,在發現當時長沙幾乎沒有專門的麵包、蛋糕店後,毅然選定食品業作為進軍大陸市場的“棋子”。當年,鄭聰俊便引進臺灣的技術和服務理念,成立了長沙羅莎食品有限公司。

  採訪中,記者不由佩服起這個果敢的商者,因為當時他在臺灣的業務主要是生産外銷布製品和塑膠玩具,這一看似“白手起家”的舉動卻在長沙一舉成功。鄭聰俊開拓性地將臺灣的飲食文化引入到大陸,公司以“羅莎”為品牌,迅速推出了一系列健康新潮的食品,深受消費者喜愛,“最受歡迎的食品”、“湖南市場佔有率最高品牌”、“湖南消費者首選品牌”等榮譽也接踵而至。

  榮譽沒有讓鄭聰俊驕傲自滿、止步不前,相反在長沙獲得成功的同時,憑著自己對市場的充分調研和分析,他把眼光又瞄向了更大的市場,成都羅莎、武漢羅莎、南昌羅莎等分公司先後成立,並開發出羅莎臺北豆漿和羅莎牛排,引領中、西式快餐的內陸消費市場。

  短短的十年,鄭聰俊就將“羅莎”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發展成為擁有十五家分公司、二百多個連鎖店的集團企業,成為許多臺商感嘆的奇跡。“在市場還沒成熟的時候,比別人先走了一步;在別人還猶豫不決時,果斷選擇獲得先機。”談起事業的成功,鄭聰俊如此地輕描淡寫。

  採訪中,我們用大部分時間和鄭聰俊一起回顧其在長沙創業的光榮歲月。言談間,不難發現“羅莎”的成功決非偶然。因為她的領導者是一個善於觀察市場、遇事果斷、社會活動能力極強的企業家;因為她的經營者已經摸索並開創出一條自産、自銷的商場“通路”;且當困難來臨時,鄭聰俊與生俱來的“強者”意志就會一迸而出,迎難而上。正是這種不畏困難的精神,讓鄭聰俊在長沙商界穩定發展,向前邁進。

  熱心善者

  鄭聰俊是個忙人。在採訪中,他就接了好幾個電話,有秘書問家裏要裝鐵門,但物業不讓,要怎麼辦;有臺商問土地證遲遲下不來,要找哪個部門。身為新一任長沙市臺灣同胞投資協會會長,鄭聰俊幾乎每天都要幫助臺商解決一些在長創業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問題。

  從去年九月接任臺協會長後,鄭聰俊便開始對臺協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完善協會結構,按照需要進行功能分組,加強管理和交流。現在,長沙市臺協已經形成會長、常務副會長、常務理事、會員和工作人員的完整結構,同時,劃分了服務組、公益組、宣傳組和體育組四大塊,已擁有會員一百三十余人。在“服務台商”這一理念的指引下,長沙市臺協已經真正成為服務在湘臺商、聯繫地方政府的“橋梁”和“紐帶”。

  擔任臺協會長後,鄭聰俊經常利用自已從商多年所積累的人脈關係,為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牽線搭橋,為臺商同胞出謀劃策、排憂解難。他高大挺拔的身影,經常出現在臺商座談會和各種招商活動中,客觀詳實地向政府部門反映臺商的意見和建議,熱心幫助新來的臺商朋友選擇項目、分析市場。初步統計,他累計為臺商爭取回的各類損失金額已達四億人民幣。“其中大部分都是臺商因為不懂得大陸的政令、法律,觸及了一些違規的東西而被罰款,我比他們更早進入大陸市場,對大陸法令政策比較了解,可以幫助他們挽回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為什麼要做這麼多事情呢,不累嗎?在拋出問題的時候,我們已在腦中想好了答案——幫助別人是件快樂的事情。可真相往往在意料之外。“不是我想做,而是被推到這個位置上,沒有辦法。”

  在其位,謀其政。這就是鄭聰俊,坦率而真誠。他已經將自己的善舉看成是理所當然,就連二十多年一直堅持做著的社會公益事業,也被他説成是一種非常自然的習慣。

  在臺灣,鄭聰俊自創業伊始就長期出資支助孤兒,這位把慈善當成“生活習慣”的商者已經記不清自己到底資助過多少孤兒;來到長沙後,他同樣關愛內地的貧困學子。在他的支援下,羅莎集團多次組織資助大、中學生和少年兒童的社會活動。僅二OO二年,就先後捐款二十萬元建設石門縣小學、王爾琢小學,資助寧鄉縣百餘名貧困學生。“我們的目標是在湖南捐贈十所希望小學。”

  如今,鄭聰俊“施比受有福”的觀念正在影響著一批臺商。“協會經常組織在長檯商參加一些捐款助學的活動。”鄭聰俊説,“其實我們發揮的力量是有限的,但重要的是在這個過程中,能喚起臺商悲天憫人的胸懷,創造一個服務別人的社會氛圍。”

  或許是年歲和經歷的緣故,五十歲的鄭聰俊少了些創業時的血氣方剛,平添了幾分沉穩。很多時候,他都親切得像是一個熟知的長輩,但在遇到任何強硬的“難題”時,骨子裏那股“不屈”的氣質便會迸出,迎難而上。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