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灣“農民”林宗誠的大陸果園夢

時間:2008-11-14 14:26   來源:中新網
  黝黑的皮膚,淡藍的T恤,軍綠色解放鞋,滿身的泥土,嫺熟地開著農用三輪車。這是林宗誠七月初夏在望城銅官給我們的第一印象——我們簡直真不敢相信,這個地道的“農民”就是我們將要採訪的臺商。

  林宗誠微笑著從三輪車上下來,對記者和同來的臺辦工作人員的第一句話就是“現在梨子個頭已有三兩左右了,今年的梨子一定比去年好吃”。

  林宗誠説,他今年六十七歲了,自己曾是一個地道的臺灣農民。在自己臨近晚年的時候,想不到還能到大陸、到長沙來生活,而且快樂、充實。他説他希望通過努力能在長沙建立一個示範果園,將臺灣的農業技術移植到大陸,用大陸的肥沃土壤培育香甜的臺灣水果。

  (一)

  林宗誠的梨樹園選址在長沙望城銅官鎮華城村一個小山頭,佔地百餘畝。二00二年,林宗誠和另一名臺商與當地政府達成協定,租賃這片土地二十年種植梨樹,併合夥以六萬五千美元的註冊資本成立湖南蕎福農業有限公司,用於銷售水果。

  其實合夥人只是投入了一半的資本,對於梨的種植和銷售基本上都是林宗誠一人負責。自稱“閒人”的林宗誠説,自己在臺灣也是農民出身,靠做電信白手起家。後來自己把家族企業全都交給了兒子。但沒事可幹的日子又沒法忍耐,便帶著錢到大陸來當“農民”了。

  儘管從來沒有搞過如此大規模的農業種植,但林宗誠自信只要用心就能做好。於是,他在果園旁一棟簡易農民房裏吃住兼辦公,每天早起晚歸圍著梨園轉悠。從最初的選種、栽培、鋤草,到後來的施肥、除蟲、修剪,都是親歷親為。由於事必躬親,這個過去做電信的商人,現已成為種梨專家。何時該施肥,何時該鋤草,何時該剪枝,他都有了一套成熟的理論。遇到疑難問題,老林都會詳細記錄下來,再翻閱相關資料或請教專家。即使是農忙時節請來當地的農民幫工,他也會不厭其煩地講解要領、現場監工,絕不鬆懈。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後上山看梨樹,中午吃飯後休息一下再上山檢查,直到太陽落山才回來吃飯、看湖南新聞。這就是我一天的時間安排。”在記者看來有點枯燥的生活,林宗誠卻樂在其中。現在,他每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待在長沙梨園,“在這裡空氣清新,村民淳樸,看著自己的梨樹越來越好,心情非常愉快。”

  水果種植是一項長線投資,前幾年是肯定虧損的。為了盡可能減少虧損、提高梨的品質,每次回臺灣的頭三天林宗誠總是“閉門不出”,把自己關在家裏上網查臺灣專業農業技術網站,蒐集專業書籍。如果仍然找不到解決辦法,他就會會去臺灣農業技術輔導委員會求助專家。正是林宗誠這種不斷鑽研的精神,他的百畝梨樹日見茂盛,結出的果實一年比一年甘甜爽口,公司的虧損也逐年減少,今年更有望提前實現扭虧為盈。

  (二)

  現在種植成片梨樹的這方土地,過去是一片荒蕪的山坡。因為當地主要種植水稻,所以水果種植少有人試。“多可惜啊,其實這裡擁有很好的水果種植條件,但是由於農業結構太單一,卻不見果樹的影子。”

  林宗誠説,由於看到自己經營的果園取得了成功,村民們也開始在自家門前試種水果。不少農民還跑到林宗誠的果園裏來,探究林宗誠種植果樹的“秘方”。每當此時,林宗誠都會毫不隱瞞地與他們交流經驗。林説,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帶動當地農戶種植水果、發家致富正是自己所希望的。

  這個來自海峽彼岸的商人深諳大陸的三農政策,在埋頭打理好這百畝果園的同時,他也總是通過各種途徑了解和掌握大陸的新政策和新動向。從一號文件到新農村建設,從減免農業稅到各種補貼,這個地道的“農民”掌握的資訊似乎比記者更多更全更深入。“大陸重視農業,對農民的扶持一年比一年多,這也是我當初毫不猶豫要來大陸投資農業的原因之一。”

  在大陸待的時間長了,林宗誠對很多涉農問題有了自己成熟的想法和理論。他認為,大陸的資源豐富,但臺灣的現代化農業技術和模式可以借鑒。這些技術和經驗可以幫助大陸農業更好更快地發展。林宗誠説,臺灣基本上是一鄉一農會,農會設有信貸部、技術推廣部、會務部、産品行銷部、加工廠、會員福利部等,不僅輔導農民生産,並且組成了生産、技術指導、銷售一條龍服務,幫助農民實現高産高收。而當市場上農産品供過於求導致價格下跌、影響農戶收入時,以農會組織為主體的農業“策略聯盟”就會積極配合政府,將農産品的次品按一定比例採購進行再加工,從而保障産品價格、保護農民利益。

  看到大陸同樣在推行農業産業化(公司+農戶)模式時,林宗誠感到很高興。他説農民應該有企業家精神,意識要開放,要跟上時代的步伐。農民不僅要關心自己的莊稼,也要熟悉時事動態,這樣就可以幫助自己更快地適應時代變化。“我理解新農村建設不是要消滅農民,而是要縮小城鄉距離,讓農民更快地融入到城市建設中。”

  (三)

  放棄在臺灣享福的生活來長沙當“農民”,許多人對林宗誠的舉動難以理解。林宗誠説,其實自己“閒不住”只是最初的動因之一,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他要給長沙農民帶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理念,以此來回報他在這裡曾經收穫的感動。

  一九九0年,林宗誠隨臺灣彰化考察團第一次來長沙考察投資項目。當初是準備投資洞庭湖觀光船,但因價格原因未達成協定。一九九三年,林宗誠在臺辦的牽線搭橋下,在長沙縣徵地八十五畝,投資三百餘萬組建長沙宏城養殖實業有限公司,從事養殖業。

  一九九九年,因修建京珠高速公路重點工程,宏誠公司土地被徵收,國家給予補償二百七十萬。但由於林聘請的一位內地管理人員此前私自以公司名義在典當行進行抵押貸款,致使典當行要求從賠償金中連本帶利劃走一百七十萬。

  第一次來大陸投資的林宗誠當時對內地投資環境並不熟悉,加上自己在臺灣的生意並未脫手少有時間待在大陸。直到典當行向法院上訴要求償還本金和利息時,他還全然蒙在鼓裏。正當他茫然不知所措時,長沙市臺辦工作人員得知了此事。

  為維護臺商在大陸投資的合法權益,省、市臺辦多方彙報請求專案專辦。由於當時此事涉及的部門繁多,臺辦工作人員只好帶著林宗誠一家一家的跑,並盡一切能力幫助其在各部門中協調。隨後,在長沙市臺辦的努力下,長沙市政府辦公廳牽頭,招商、經濟環境治理辦、臺辦等單位聯動,實行專案專辦,終於在二00二年讓林宗誠全額拿到了補償款,而那位內地管理人員也承擔了相應的法律責任。

  正所謂好事多磨。錢雖然幾經波折才全部到位,但長沙市臺辦以及當地政府的無私幫助卻讓他刻骨銘心。在這件事的整個處理過程中,林宗誠意識到是自己的管理漏洞給政府造成了諸多麻煩。但看到所有的人都在無怨無悔地幫助自己度過難關時,他知道自己已經離不開這裡了。

  二00二年,案子完滿解決後的林宗誠在長沙市臺辦的幫助下,懷著感恩的心情來到了望城銅官投資果園。現在,林宗誠的梨樹園已經小有成績,但為了實現用臺灣高科技農業幫助大陸農民致富的心願,他正謀劃著更大的藍圖:在長沙建立一個臺灣農業園,集水果種植、觀光、休閒與一體,把所有適合這裡種植的臺灣水果都嫁接過來,建成一個融合兩岸農業先進科技的水果園,為促進兩岸農業合作尤其是臺灣與內陸城市長沙的農業合作做好先鋒作用。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