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屬單衍國:踏平坎坷成大業

時間:2009-12-03 17:09   來源:張家界日報
  從農家子弟,到企業家;從默默無聞的挖煤工,到張家界市人大代表,臺屬單衍國有太多的感慨和感嘆。多年來的艱苦創業,讓他牢牢銘記了一句話:成功永遠屬於不言敗的人。


  守土盡孝不言愁


  慈利縣東嶽觀鎮南家村是一個山清水秀、民風淳樸的美麗小山村。1966年2月,臺屬單衍國就出生在這個小山村,兄弟姊妹五人,他居第三,父母叫他“三兒”,村裏人便叫他“單三”。


  上世紀六十、七十年代,要養活五個孩子,做父母的可是吃盡了苦頭。父母的艱難,單衍國打小就看在眼裏記在心上。從他能幹事開始,就主動幫助父母親做家務和一些農活。上學後,在學校裏他是好學上進的好學生,回到家裏他是父母勤快懂事的“乖兒子”。


  1984年參加高考,單衍國以幾分之差落榜,無緣步入高等學府。父母為兒子的落榜掉過淚,兄弟姊妹們為他的落榜感到惋惜。父母親一商量:咬咬牙,再讓“三兒”讀一年,單家好歹也要出一個大學生!可單衍國卻斷然拒絕了父母的這個決定,他毅然放棄了復讀。他要回家務農,替父母減輕負擔,他堅信靠他的雙手,靠家裏的“三畝一分半”土地能讓家裏人活出個樣來。之後,他便朝出暮歸,荷鋤打耙,戀上了家鄉的土地。


  第二年,四弟單衍軍也從學校回到了家裏,與他一起幹起了“科學種田”。村裏人説:“單三”、“單四”是“翻著書本”種“秀才田”。單衍國與四弟種的田的確比別人好,莊稼的收成也比別人高,可家裏的日子依然變化不大,還是停留在“糊口度日”上。


  1989年,剛開春不久的一天,父親對單衍國兄弟倆説:“三兒、四兒,外面的世界比南家大,興許能找到口好飯吃,你們出去闖闖吧!不要擔心我和你媽,我們還能動幾年,混好了再回來給我們養老”。父親的話很在理。其實,單衍國和四弟也多次商量“外出”之事,可兄弟倆就是放心不下日漸年邁的父母親。


  “闖闖吧!”單衍國與四弟下定了決心,他們聽別人説山西挖煤掙錢多,便商定去山西。


  揚帆弄潮舞煤海


  幾經週折,單衍國和四弟衍軍來到了山西靈石縣。兄弟倆雙雙在靈石縣交口鎮金莊三煤礦二隊當起了挖煤工。


  挖煤工很辛苦,一天要幹10到12個小時的活,伙食又不好,吃的儘是包谷和劣質麵粉,菜大多是馬鈴薯絲拌醬油,十天半月難得吃上一塊肉,月工資也只有200-400元不等。單衍國和四弟除留一部分錢補充身體能量,其餘的錢都寄給了父母。


  山西靈石是一個産煤大縣,煤礦遍地都是,單衍國發現每個礦區的儲量,煤層原度及煤質都有好歹之分,為賺錢更多的錢,他便開始暗地裏挑撿著煤窯去打工,用他的話説是做工的人挑老闆。他與四弟不到兩年,從交口鎮到南關鎮、夏門鎮先後換了四個礦區,1991年上半年,兄弟倆來到了神蘭山煤礦,單衍國和四弟都能吃苦耐勞,挖的煤比一般的工人要多,收入自然也高了。老闆看準了誠實能幹、吃苦耐勞的兄弟倆,不到三個月便讓單衍國和他的四弟當上了採煤一、二班的班長,按單衍國的話講算是走上了管理崗位。


  的確,儘管只是一個小小的班長,卻比成天呆在洞裏挖煤更有機會接觸管理層了,礦裏經常召集“班長”們開會,佈置督工和交待一些安全施工要求,單衍國便開始了摸索安全施工的管理和預防套路。


  在神蘭山煤礦,兄弟倆一幹就是兩年多。1993年,單衍國見條件比較成熟了,便多夏門鎮玉口煤礦老闆鄭仕德手中承包了二號煤井和四號煤井的安全生産,每噸提安全費2元,承包接近一年,單衍國得到了近三萬元的收入。可後來,老闆剋扣工人工資,單衍國替工人打抱不平,便與老闆發生了矛盾,怒然辭去了工作。這件事並沒有讓他感到後悔,反而使他下定了決心:日後自己當上了老闆一定要善待工人。後來他的確是這樣做的。


  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挫折是人生最大的財富。眼看就要苦盡甘來,卻為了工友又落下了失業之苦。面對這些,單衍國,這個不安分且不向困難低頭的土家漢子更加堅強起來了,他開始尋求機會,走生産、安全大承包的路子。


  離開玉口煤礦不久,他又從交口鄉紅杏煤礦宋二亮老闆手中攬下了建設井口的工程,將這口井的挖煤建巷、生産品質及安全等要全權承包,當年他就賺了10萬元錢,兩年後,他瞄到了靈石縣地礦局煤礦將實行承包制,便又將有100多號工人的東採區一號大井的承包權攬下了,當年這口井讓他獲利20多萬元。


  漸漸地,靈石縣煤礦行業的一些老闆開始看好這個來自湘西大山區的善良、能幹的小夥子。1996年,交口鄉馬家莊南洼煤礦老闆魏桃將整全礦區的生産和管理交給了單衍國,魏老闆自己當起了“甩手掌櫃”。單衍國獲得了南洼煤礦的獨立經營、管理權,他在那兒一幹就是四年,直至煤源枯節。在南洼煤礦經營期間,他又先後承包了附近馬陌民的四個煤井和英武鎮金泊煤礦。至此,他開始管理起一個擁有1000多人的生産攤子。


  2001年,他又入股到交口鄉最大的實驗煤礦擔任了生産礦長,進礦後組織力量對礦區生産技術進行了改進,將一個原生産量1.5萬噸生産規模的礦區提升到30萬噸的規模,僅此礦,單衍國每年個人可獲純利500余萬元。
在山西拼搏了18個年頭,單衍國從一個不名一文的挖煤工,變成了一個擁有3口煤井,資産達億元的大老闆。


  致富不忘報社會


  産業的輝煌和榮耀沒有阻止單衍國前進的步伐。豐富的管理水準和超前的市場意識把單衍國推到了經濟大潮的浪尖上,面對煤礦行業激烈競爭和市場供求的潮起潮落。單衍國把目光瞄準到家鄉豐富的鎳鉬資源上。2006年10月,他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慈利縣,他立志在家鄉創辦一個大的礦産加工企業,以回報家鄉父老。


  2007年3月以來,他與四弟投資1.1億元收購了寅豐、宏林、宏澧化工製品有限公司,創辦了衍國、衍金礦業有限公司和張家界錦富新材料有限公司。公司吸納了1700多名富餘勞力,其中有8名為殘疾人,60余名為下崗職工,在創業初期,該企業就向國家繳納了500余萬元的稅收。


  追求是開創事業的動力,拼搏是獲取成功的源泉。永不滿足的單衍國,在前進的道路上不斷調整自己追求目標,向著更高的領域攀登。今年初,臺屬單衍國與臺商余孝文合作,引進了中南大學先進技術,投資3000萬元人民幣,註冊了錦富新材料有限公司進行活性奈米重質碳酸鈣粉體精深加工,建成鎳鉬礦開採深加工和碳酸鈣開採到精深加工兩條高科技技術生産線。


  單衍國成功了,談到成功,他總是説:“我遇到了一個好時代。要不然,我不會有今天的成績”。是的,在他創業的每個腳印中,每一個階段裏,都能折射出:天時——黨的政策好;地利——各級領導的關愛;人和——全體員工的擁戴和敬業。


  致富思源,知恩圖報,單衍國不忘家鄉父老,反哺雙桑梓,傾情回報社會。每逢公益事業,他總是積極參與。三年來,先後捐款70萬元支援家鄉建設和公益事業。為慈利一中捐款3萬元;為東嶽觀的南家村、江西村、通津鋪鎮的長峪鋪村,高橋鎮的白竹峪、黃林村及叢木坪鄉的細毛村的村通暢公路、電力改造和飲水工程出資達50萬元;同時,為東嶽觀鎮政府、高橋鎮政府的公益事業和汶川地震災區捐款18萬元。


  出生於農村的單衍國,看到一些貧困家庭為子女升學經費四處奔波,高築債臺,他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他看在眼裏,急在心中,他先後捐資達10萬元資助貧困學生完成學業,今年共青團慈利縣委員會又與他一道設立了“衍國助學基金”。(作者:黃雲祖)

編輯:楊麗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