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業漸成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支柱産業

時間:2007-12-11 14:01   來源:泉州晚報

  “泉州旅遊業正由一個令人陌生的‘概念産業’,成為看得見、摸得著、發展勢頭迅猛的大産業。”市旅遊局局長顏年安這樣描述泉州旅遊業近年來的發展情況。

 
  泉州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被譽為“世界宗教博物館”,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中西方文化長期在這裡交融匯聚,造就了燦若繁星的歷史名人,積澱了深厚的傳統文化。泉州現有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自然保護區各1處;文物保護單位500多處,其中國家級14處,省級34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0多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300多處。

  泉州無處不洋溢著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蜚聲中外的梨園戲、木偶戲、高甲戲、打城戲古樸幽雅;有“中國雅樂活化石”美譽的南音,被海外泉籍鄉親視為鄉音。惠安石雕、安溪烏龍茶、永春漆籃、德化陶瓷、江加走木偶頭等特産聞名遐邇。

  深厚的傳統文化積澱,濃厚的鄉土文化氣息,無不為泉州發展旅遊業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將旅遊業列為新興主導産業,是“九五”期間我市作出的決策。在“九五”和“十五”計劃中,市委、市政府均把旅遊業列為我市六大支柱産業和三大主導産業之一,提出把我市建設成為現代化工貿旅遊港口城市的跨世紀目標,旅遊業從此被列入社會經濟發展計劃。

  通過承辦’98中國國內旅遊交易會、創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舉辦一年一屆各具特色的泉州旅遊節,全市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發展旅遊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起來,旅遊環境進一步改善,城市現代化旅遊功能明顯增強,旅遊産業結構進一步調整,呈現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勢態,旅遊業已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點。2000年,我市跨入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行列,為新世紀旅遊業全面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九五”期間,全市接待境外遊客211.05萬人次,接待國內遊客2377萬人次,年均分別遞增5%和8.7%;旅遊總收入219.75億元人民幣,創匯收入12億美元,年均分別遞增16.5%和9%。

  2001年,我市旅遊業繼續持續增長,全年接待境外遊客49.36萬人次,比增4.5%,躋身全國10個境外熱點旅遊城市;旅遊創匯2.78億美元,比增7.08%。接待國內遊客626.4萬人次,比增8%;旅遊總收入64.4億元人民幣,比增11.6%,佔全市GDP的5.7%。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旅遊主導産業地位日趨明顯。同時,全市旅遊環境品質大幅提高,旅遊産業規模不斷擴大,旅遊産品結構進一步優化,旅遊行業的管理也逐步得到規範。

  有關人士稱,根據國際通行統計方式,衡量一個行業是否成長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支柱産業”,該行業所佔 G DP比重應達到8%以上。以此標準計,旅遊業要成長為我市的支柱産業,仍要付出相當努力,但也意味著,旅遊業在我市仍有廣闊的發展空間。

  按照《泉州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快旅遊業發展的若干意見》的構想,我市提出,要加快發展壯大旅遊主導産業,積極應對加入世貿組織的挑戰,打響“海上絲綢之路”品牌,優化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我市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意見》中還規定了我市有關旅遊項目投資信貸的一系列優惠政策。

  2002年,全市旅遊工作會議再次提出:力爭全年接待入境旅遊人數52.17萬人次,增長5.7%;旅遊外匯收入2.78億美元,增長8.2%;接待國內旅遊人數682.1萬人次,增長8.9%。市政府自我加壓,提出要向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目標邁進。

  今年以來,我市積極投入申報“海絲”、“世遺”工作,旅遊業拓展出了新的發展空間。市旅遊局有關負責人認為,“世遺”申報一旦成功,將極大地提升我市的城市品位、形象和知名度,使之成為通向世界的一張“金護照”,泉州的旅遊業發展將更加日新月異。

  旅遊業是新興的“無煙工業”。告別傳統産業的煙囪、廠房,我們相信旅遊業也能像傳統鞋服、建材産業一樣,成為我市崛起的又一新興支柱産業。本報記者楊傑

編輯:楊雲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