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衛高廟

時間:2008-07-04 14:26   來源:寧夏旅遊網
  高廟,坐落在舊中衛縣城北城垣上,是一座古寺廟建築群。明代稱新廟,清代改名玉皇閣。到了近代,  習慣上把下邊的保安寺包括在內,通稱高廟。
   
  高廟的確切創建年代已不可考,根據地方誌記載,在明代永樂年間(西元1403—1424年)已初具規模,距今近600年。歷朝各代都不斷進行修葺和增建,最大規模的兩次修建是: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九月,發生地震後樓閣坍塌又行重修;民國31年(1942年)農曆二月十五日廟會時,因香火不慎,南天門以上的所有建築全遭焚燬,次年又動工重建,歷時4年方始完工。其基本形制仍按原貌,新建樓閣較前增大加高,氣勢更加宏偉。
   
  高廟的建築特點是:集中、緊湊、曲回、高聳。在佔地僅4100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就建有260多間建築物,最高的建築物高達29米。建築格局從原有的廣場戲樓徑直通向魁星樓(山門)、天王殿、南天門、中樓、主樓,依著這條中軸線,所有建築物左右兩相對稱,逐次遞進升高,形似鳳凰展翅,巍然屹立於白雲藍天之下,給人以淩空欲飛的感覺。
   
  建築佈局大致可分作3個部分:最下邊的部分是保安寺,面南是山門,  山門之上有魁星樓,進山門往北穿過木牌坊,迎面為天王殿,殿內中間塑彌勒佛,  東西陪塑四大天王。大殿東側祠子為地藏宮,  西側祠子為三霄宮。寺院東西兩邊的陪殿裏塑有十方佛。穿過天王殿,登24級臺階而到達南天門(于佑任書匾),便為建築的第二部分。臺階的前12級,建造成天橋形,天橋兩側被環繞一週的轉圈樓所圍成兩個天井(叫東天池、西天地),兩個天地由天橋下的隧洞相互溝通。其總的建築形制,  象徵性地表現為:  由佛接引,超脫地獄輪迴,渡過天橋,進入南天門而升上天堂。
   
  南天門(今華藏玄門)之上,  為建築的第三部分。迎面高臺基上是9楹3層高的主樓,分大雄寶殿、西方三聖殿、五方佛殿3層。主樓前是“凸”字形3層高的中樓,塑有觀世音菩薩、太白星君等。兩側則是鐘樓、鼓樓、文樓、武樓、四仙閣、觀景臺等。這些建築物相互間都有天橋走廊相溝通,圍繞在主樓四週。主樓後尚有空地一片,原來設計還要建兩層高的樓閣一座,樓內計劃安排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及孔門七十二賢的靈牌,  後因故未能建成,現仍閒置。
   
  高廟原為“三教合一”、“三教同源”的宗教活動場所,南天門前的磚雕牌樓上有副對聯:“儒釋道之度我度他皆從這裡;天地人之自造自化盡在此間”,正是這一宗教思想的印證。不過具體來説,保安寺屬於佛教,過去住有僧人主持;自廟上部屬於道教,過去住有在家道士主持。此外,高廟基座下還建有地獄,是全國有名的四大地獄之一。地獄內配有現代聲控、光控、電掣手段,使神呵鬼嚎,陰風慘慘,達到了幻真境界,看之驚心動魄,發人深省,不失其教化之效能。
   
  近年來,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和旅遊業的興起,高廟已被列為全縣第二大旅遊景點,全面實施了高廟公園建設,興建了人工湖、鴛鴦亭、飛流閣、茶舍、水榭、假山、湖心亭、曲橋等景物,形成了古文物與現代園林相結合、既適於外來觀光者又適於本地居民休閒娛樂的特色景點。
編輯:賀晨曦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