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愛,跨海而來——大陸少數民族大學生臺北賑災義演

時間:2009-09-26 11:40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臺北9月25日電(記者 章利新)25日19時30分許,民族群舞《五彩風韻》以歡騰跳躍的節奏、熱烈深厚的情感,拉開了“民族風兩岸情 災後重建關懷演出”的序幕。

  可容納2500人的孫中山紀念館當晚幾乎座無虛席,來自大陸兩所民族高校、分屬10多個少數民族的80多名大學生在這裡以歌舞表達對臺灣災區的愛,用年輕蓬勃的心傳遞情,傳遞美。

  臺灣中南部風災災區的約80名災民代表被邀請到現場,免費觀看義演。他們在入場時,大陸的少數民族大學生向他們獻上潔白的哈達,奉上祝福。來自重災區阿里山的災民李賢説:“大陸學生如此關懷臺灣災區,讓我感到溫暖。”

  隨著節目的推進,一幅幅展現大陸各少數民族獨特風情的畫卷依次展開:《綠》展現了西雙版納傣族少女的美麗青春;《長白祥雲》刻畫了長白山的朵朵白雲下朝鮮族的悠然世界;《馬背旋風》渲染了大草原上蒙古族男子的陽剛之氣……

  此次赴臺演出總導演、中央民族歌舞團知名導演林海表示:“這些節目充分傳達了大陸少數民族的獨特風韻和活力,希望能撫慰臺灣的受災民眾,給災後重建帶去一份信心。”

  在多姿多彩的服飾和舞姿中,大陸少數民族的活力和對生活的熱愛,成為此次演出的表現重點,也成為最感染觀眾的部分。維吾爾族女子獨舞《哆帕》表達維吾爾族姑娘淳樸而真摯的情意,以及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彝族群舞《席勒紅裙》中,舞者們身穿著紅、黑、黃三色裙,不斷飛旋的裙擺展現彝族少女活潑的風情。

  羌族舞蹈《春風又綠羌山寨》來自四川地震災區。這個節目的表演者之一、四川甘孜的藏族學生丹珍充姆告訴記者,這個舞蹈是在汶川大地震之後創作排練的,表達的是受災的羌族同胞積極重建家園的熱情,以及對未來的憧憬。“去年四川災區就受到過臺灣同胞的幫助,今天我們是懷著一顆感恩的心來表演的,希望能以此鼓勵臺灣同胞。”丹珍充姆説。

  臺灣創價學會理事長林釗表示,西南民族大學在去年汶川大地震時也受到影響,但在不到一年的時間,他們勇敢地從“受災者”成為“救濟者”。“少數民族不向逆境屈服、生氣蓬勃的舞姿,鼓舞人心,將使災區民眾産生勇氣和希望。”

  義演持續約2小時,結束時全場響起“請你留下來”的歌聲,觀眾的掌聲經久不息。來自臺南災區的林佩璇在演出結束後對記者説:“整個演出震撼人心,大陸同胞的深情厚誼我們收到了。”

點擊更多新聞進入新聞中心 臺灣新聞 兩岸新聞

編輯:陽艷萍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