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天妃與鄭和下西洋

  時間:2006-09-11 16:12    來源:     
 
 

  我國偉大的航海家鄭和,從明朝永樂三年(1405)至宣德八年(1433年)先後7次下西洋。這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偉大壯舉。他率領規模浩大的船隊,對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友好訪問,促進了我國與亞非各國的貿易和友好往來。

     古代人們駕著小船,憑藉自然風力依靠風信航行,海上風雲變幻莫測,經常有遭到風浪而葬身大海的危險,航海的安全成為航海者的一個主要問題。當時對天時的變化不能完全掌握。於是就把希望寄託于神靈的保祐。

     鄭和所處的明代,中國的造船技術比以前更加進步,航海經驗更加豐富。但在海上航行仍然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祈求神靈保祐是他們勝利完成下西洋任務的精神支柱。鄭和既乞求伊斯蘭教和佛教的保祐,也乞求海神天妃的保祐。

     鄭和出生於伊斯蘭教家庭,其祖父和父親都曾到過伊斯蘭教聖地麥加朝聖,他本人亦信伊斯蘭教。永樂十一年四月關了曾到西安求通譯國語可佐信使者,西安清凈寺掌教哈三應徵前往。據説“在海風濤橫作,幾至危險,乃哈三吁天,懇懇默禱于教宗馬聖人者。已而風恬波寂,安妥得濟”。遂重修西安清凈寺。永樂十五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道經泉州,曾到泉州靈山伊斯蘭聖墓行香,希望靈聖庇護,且立有碑雲:“欽差總兵太監鄭和,前往西洋忽魯謨斯等國公幹,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於此行香。望靈聖庇護。鎮撫蒲和日記。”鄭和是虔誠的伊斯蘭教徒到中國伊斯聖教聖地泉州靈山伊斯蘭教先賢墓行香,是想借助伊斯蘭先賢的神力來完成下西洋的任務。

     鄭和又是個虔誠的佛教信徒,曾受菩薩戒法名福吉祥(一説福善),他多次施財命印造《大藏經》舍入名寺。其動機是“累蒙聖恩,前往西洋等處公幹,率領官軍寶船,經由海洋,托賴佛天護持。往回有慶,經置無虞,常懷報答之心,於是施財,陸續印造大藏尊經。舍入名山,流通誦讀”鄭和積極利用佛教從事外交活動,他第一次出使西洋到達錫蘭時,曾勸其國王敬奉佛教,遠離外道。永樂七年再次到達錫蘭山,因“深賴慈佑,人舟安利,往來無虞”飾施佛寺金銀、織金、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裏燈燭等物,以充供養。並立《佈施錫蘭山佛寺碑》。文為漢文,泰米爾和波斯文三種。鄭和尊重佛教國家的信仰,通過佛事活動增進這些國家對明朝的崇敬,增進這些國家與明朝的友好往來。為順利進行下西洋提供了條件。在國內鄭和施捨給福建長樂南山塔寺、雲南五華寺、鎮江金山寺、北京皇后寺等大藏經,並修復長樂南山塔寺、雲門寺和南京大報恩寺琉璃塔等。

     鄭和下西洋凡7次,歷時近30年,涉滄溟10萬餘裏,往還于太平洋、印度洋和阿拉伯海,前後到達30余國。他乞求保護的主要神祗是海神天妃。

     天妃姓林,名默,莆田人,生於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她生長于海邊,從小學會游泳。有一次遇大風船翻,她奮不顧身救起父親,找回兄長屍體,此事頗為人們所稱讚。她經常為老百姓行醫看病。在海上搶救遇險的漁民。相偉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她升天為神。

     世代以漁業為生的湄洲嶼人民經常在海上遇到風險,他們相信林默的神靈在海上保護他們,每當遇到風險,只要高聲呼喚媽祖的名字,她就會趕來救援。天聖年間,在她的故鄉湄洲嶼,首先建祠敬奉媽祖。慶元二年,在當時主要對外貿易港口泉州建立天妃宮。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側,也建順濟聖妃廟,祀奉天妃。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之神,從北起丹東、營口、秦皇島、天津到南京、上海、寧波、直至廣州、北部灣都陸續建天妃宮。臺灣全島有天妃宮四百餘所,內地也有天妃宮,如江西景德鎮、貴州鎮遠等均有。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地也有天妃宮。海神天妃的影響範圍之廣可見一斑。這説明我國不僅是一個內陸國家,同時也是海洋國家。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海神天妃不但得到航海者的祀奉,而且受到統治階級的封號褒揚。宣和五年封順濟夫人,紹熙元年晉封妃爵。元至正十八年封天妃,康熙二十三年封天后,道光十九年封天上聖母。宋朝宣和五年至開慶元年136年中晉封13次。宣和四年(1122)路允迪使高麗,中流震風。八舟七溺,獨路所乘神降于檣,安流以濟,還奏聞賜順濟廟號。此後凡從海路出使的都要到天妃宮祀祭,以求保祐。他們不僅在出使前要到天妃宮祀祭,而且在使船上敬奉天妃。嘉靖十一年給事中陳侃及其行人高澄奉命使琉球,所乘之船“舟後作黃屋二層,上安詔敕,尊君命也。中供天妃。順民心也”。使臣登舟必先迎請天妃,奉祀樓上,而以■公從祀。鄭和奉使西洋所乘寶船是否作黃屋供天妃,史書雖無明載,但從鄭和虔誠崇奉天妃看來,寶船應該也會供奉天妃的。

     據《天妃之神靈應記》碑記載:“而我之雲帆高漲,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者,誠荷朝廷威福之致,尤賴天妃之神保祐之德”。《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所載亦同。他們認為鄭和本下西洋能在海上平安航行,主要靠朝廷的威福和天妃的保祐。

     天妃是如何護佑鄭和在海上航行的呢?據上述兩碑銘記“溟渤之間,或遇風濤,即有神燈燭于帆檣,靈光一臨,則變險為夷,雖在顛連,亦保無虞”。羅懋登《西洋通俗演義》描述得更為詳細:當烏天黑地,浪滾濤翻,狂風刮地而來時,鄭和和王景弘跪道:“信士鄭某,王某恭奉南贍部洲、大明國朱后帝欽差,前往西洋,撫夷取寶,不料海洋之上,風狂浪大,寶船將危,望乞天神俯垂護佑。回國之日,永奉香燈。”禱告已畢,只見半空中劃喇一聲響,響聲裏吊下一個天神。天神手裏拿著一籠紅燈,明明白白聽見那個天神喝道:“甚麼人作風哩?”那天神就有些妙處,喝聲風,風就不見了,喝聲浪,浪就不見了。鄭和率舟師在大海中航行遇見到風浪。在生死悠關的時刻,天氣突然變化,風平浪靜,因此認為是天妃護佑的結果。

     鄭和下西洋行前沿途要祭祀天妃,平安歸來後要酬謝天妃。

     鄭和使古裏、滿刺加還,言神多感應,永樂五年新建南京龍江天妃廟成,遣太常寺少卿朱焯祭告。

     永樂七年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內官尹璋往榜葛剌國公幹,禱神求顯應。遣鄭和和太常寺少卿朱焯傳詣湄山致祭,加封天妃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賜廟額曰:“弘仁普濟天妃之宮”,歲以正月十五日,三月十三日遣官致祭,著為令。

     永樂十四年明成祖禦制《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對天妃保祐“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加以褒揚。此碑立於南京天妃宮內。

     永樂十七年九月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歸來後,為了報答天妃護佑之功重修天妃宮于南京鳳儀門外。

     宣德五年鄭和出使西洋,舟師泊于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祠下,思昔數次皆仗神明護助之功,修飾天妃宮,鄭和勒《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跡碑》昭示永久,並植西域海棠。

     湄洲嶼為天妃升化之地,也是最早建天妃宮的地方之一,鄭和屢次到湄洲天妃宮祈求天妃保祐。永兒七年鄭和第三次奉使,途經福建時,奉旨到湄山致祭天妃。永樂間,“中貴人三保者下西洋,為建廟宇海上,大獲徵應。宣德六年鄭和等率領興平三衛指揮千百戶並府縣官員詣湄嶼買辦木石,修整廟宇。

     福建長樂是鄭和下西洋拋錨的據點和活動基地,正如鄭在《天妃之神靈應記》所説:“長樂南山之行宮,余由膛師累駐于斯,伺風開洋。”鄭和停泊長樂據史籍記載有:“永樂三年六月命和及其儕王王景弘等通使西洋……自蘇州劉家港泛海至福建,後自福建五虎門揚帆。”永樂七年“自太倉劉家港開船。十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泊,十二月福建五虎開洋”。永樂十年“自福建福州長樂縣五虎門開船”,宣德六年“駐泊茲港(長樂)等候伺風開洋。”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鄭和在長樂太平港五虎門停泊的目的是:等候風信,休整,增補舟師、雜役、武裝官兵,檢查維修船舶,補充給養和嘗賜人物。另外一個目的就是祭祀海神。永樂十三年鄭和等奏建長樂南山行宮、天妃廟、三清觀,以為官軍祈報之所,還于宣德六年立《天妃之神靈應記》于長樂天妃宮,以貽永久。

     泉州為鄭和下西洋所經之地,永樂五年以奉使西洋太監鄭和責令福建守鎮官重修泉州天妃廟,自是節遣內官及給事中行人等官出使琉球。暹羅、瓜哇、滿剌加等國,以祭告為常。

     隨鄭和下西洋的官軍,因受天妃庇護,回到駐地也立天妃宮,如福建邵武雖在內地。但永樂間邵武衛官軍從征西洋,舟楫顛危,賴神以濟,歸因立廟

     鄭和屢次祭祀天妃,修建天妃宮,把它下西洋的經過立碑于天妃宮,這是因為:一、海神天妃是當時航海家的精神支柱;二、是順從隨赴西洋的水兵和兵士等眾人信仰海神天妃的心理,仰求神佑,以輔人力,達到民眾對西洋活動的支援。

     海神天妃得到宋元明各代統治階級褒揚,特別是鄭和下西洋中得到明成祖的褒賜,遂加深後代航海參者對天妃的信仰。正如《閩中金石略》所雲:“今則大船小舟可群奉天后,濤山浪屋之中,聲響昭灼,立專祠,錫徽號,問所為昭惠廟者,蓋不能舉其名矣”。

     鄭和第7次下西洋之前立於長樂南山天妃宮的《天妃之神靈應記》和立於劉家港天妃宮的《婁東劉家港天妃石刻通番事跡記》,將他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和前6次的航海經歷,寶船船隻,人員編制,修船設備等刻于碑上,為我們研究鄭和下西洋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何在,有人認為是為發尋找被明成祖取代了的建文帝;也有人認為是明成祖為了耀兵異域,顯示中國富強;還有人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發展海上貿易。明成祖派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我們還是從明成祖禦制《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和鄭和所立《天妃之神靈應記》尋找答案。《南京弘仁普濟天妃宮碑》雲“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諸番國”《天妃之神靈應記》雲:“若海外諸番,實為遐土良,皆捧琛執贄。重譯來朝,皇上嘉其忠誠,命和等……赍幣赍之”鄭和下西洋不是從經濟目的出發,而是要恢復和發展明王朝同海外國家間的政治聯繫,即所謂“宣德化而柔遠人”。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和科學技術的交流,增進中國和亞非各國人民的友誼。亞非國家、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人民,對鄭和下西洋給他們帶來先進的科學與文化,是感恩戴德的,不少地方為了紀念鄭和,就以他的名字作地名。如馬來西亞的三寶城,三寶井、泰國的三寶塔、三寶港、印尼的三寶壟,爪哇的三寶洞,三保墩。許多國家還蓋廟祀之,泰國、印尼、爪哇、柬埔寨均有。這説明當地人民對他的懷念,也是中國人民和亞非人民友誼的象徵。

     天妃是護海女神,從宋至清,一直為歷代航海者所祭祀,歷代統治階級都利用天妃為自己的政權服務。鄭和下西洋,天妃更加受到褒揚,其影響更為深遠。天妃宮是古代祭海中心,也是古代船工娛樂場所,廟中的建築、壁畫、碑刻、船模等集中反映我國古代社會經濟、文化貿易往來,海外交通等情況,是研究楞代經濟、海外交通史、航海史、科學技術史和民俗學的珍貴資料。正如王振鐸先生所指出的“宣傳天后宮的作用與保護其遺址,不僅是文物保護工作者義不容辭的義務,也是沿海人民及各級政府應盡的責任”。希望大家都加以重視。(李玉昆)

  (來源: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