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媽祖世系及莆田天后宮史跡

  時間:2006-09-11 16:08    來源:     
 
 

  天后,是我國古代的女海神。她流傳歷史悠久,自宋以來,史跡跟隨航海家們的足印,遍及我國的沿江沿海和東南亞、東北亞各國,範圍廣泛,具有世界性的影響。所以,天后宮及其遺存,不僅是研究我國古代航海史,而且也是研究華僑史和對外交通史的重要文物資料。

     去年,國家文化部文物局組織力量,對我國沿海各地的天后史跡進行普查,要求對天后的史籍記載。包括碑刻、壁畫、塑像,有關建築物和遺址及有關航海和航海技術的文物遺存資料進行整理,妥加保護。我縣是海神天后林默的故鄉,紀念她的廟宇和遺存史料不少。現就其世系和天后宮的分佈情況淺述己見,求教于同行。

     據有關資料記載,天后林默的家庭是當地的望族。她的遠祖林祿是隨司馬睿渡江的晉招遠將軍,官至安郡王。祿之裔林萬寵,授饒陽太守,居莆田縣北螺村(北螺村在今西天尾鄉汀渚村,林氏開莆始祖總祠就置在汀渚附近的鳥石自然村)。林萬寵有三子,次子林披,為唐天寶十一年(西元752年)明經及第,累官栓校太子詹子兼蘇州別駕。披所出九子,均除州刺史,世稱“九牧林”,披之六郎蘊,係唐貞元四年(788年)西川節度推官,官終邵州刺史。因其忠烈,故自唐起,有“一門忠節”之稱。其居留地,邵為今莆田縣忠門鄉。宋嘉祐六年,仁宗帝向侍御史林悅索觀《林氏族譜》,並御筆題詩兩首賜悅。其一為:

     長林派出下邳先,移入閩邦遠更延。

     忠孝有聲天地老,古今無數子孫賢。

     故家喬大盤根大,深谷漪蘭奕葉鮮。

     上下相承同記載,二千年後萬千年。

     同時,仁宗還親筆御書“忠孝”二字以賜。究我縣“忠門”之典,當源出於此。至於詩中之“喬木盤根大”和“猗蘭奕葉鮮”,自宋迄今,則是莆田林姓門前的統一楹聯。

     林蘊的後裔世居忠門,子孫派衍忠門港裏(古稱賢良港)、吉了、莆禧和湄洲等地,據清乾隆林清標所撰之《敕封天后志》和臺灣的《林氏大宗譜》、《莆田林氏西山本支家譜》,及宋《莆陽比事》、明《興化府志》等記載,天后林默當為林祿的二十二世孫女,林蘊的八世孫女。

     林默的父親林惟愨,因犯遠祖諱,易名林願。林默是林願的最小女兒,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日,終年二十八歲。時鄉人感其生前治病救人的恩惠,于同年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名聞遐邇的湄洲媽祖廟。祖廟于天聖年間(西元1023-1032年)擴建,日臻雄偉。明永樂年間(1403年-1424年),航海家鄭和曾兩次奉旨來湄嶼主持禦祭儀式並擴建廟宇。至清康熙時,已形成了具有五組建築群的“海上龍宮”。可惜,原有金碧輝煌的建築群已廢圯,現存原建只剩下“林默的父母祠”,規模較小。近年來,湄洲祖廟進行了大量的復原修建工作,已初具規模。廟後山崖上,尚存“升天石”、“觀瀾”和明代南日軍門秦邦琦的摩石崖石刻多處。復原後的主體建築“天上聖母”殿前,當地的清代殘碑猶存。“中軍殿”前尚有多處摩崖石刻……,都富有研究價值。這了是我們下一步進行調查和考證的重要歷史資料之一。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與湄洲毗鄰的忠門鄉港裏村,現存一座南宋期間的“林默祖祠”。祠內保留一尊南宋時期的木雕媽祖像。這一發現,不僅為研究天后的史跡,而且也為研究南宋時期的木雕工藝提供了實物資料,具有較高的保護價值。同時,附近還有宋乾道年間的石井一口;祠內尚存清乾隆時代邑人林清標[即《湄洲志》的作者]碣石,碑文記載了該祠在清順治期間裁界後重建的概況。林清標的兒子林霈曾任臺灣彰化縣縣學教諭,碑文還載有臺灣官府協助重建的過程。這是天后與我國臺灣有密切關係的佐證之一。

     我縣平海半島,與湄洲■遙相對峙,乘舟跨海,相去不遠。宋鹹平三年(西元999年)。即林默“異天”後十二年,鄉人創建一座“通靈神女廟”祭祀,規模雖小,卻説明瞭當時沿海人民對她崇敬的生活方式。清康熙二十二年,施瑯水師兵駐平海衛,準備渡海赴臺。廟前有一口井,稍加疏浚,飲用不竭。為此,施瑯親書“師泉”二字,勒石井後,並在廟中豎“師泉井”碑石以祀。這是施瑯出師統一祖國的有力鐵證。後施瑯平定臺灣,特旨修改平海天后宮。現存建築物乃光緒年間閩浙總督察爾吉善重修。“師泉井”為四方形,用一百單八塊條石疊砌,而天后宮的穿頭鬥式結構也是用一百零八根柱子建成這是偶然的巧合嗎?其實,這是古代禮教的一種規格。春秋戰國的孔丘作“八佾”是八的倍數,漢武帝以“帝王萬能歲”為“九王之尊”,改朝拜皇帝要三跪九叩,禮法上變成“九”的倍數,而一百零八之數是九的十二倍。且明清以後,重新修建的天后宮前,都有長方形“石龍陛”斜放于丹墀之下,有別於其他廟宇的結構形式。我們耳聞過的禪寺大鐘也是108響,按寺的派系不同有18下快,18下慢和每下快慢一樣的區分。但萬變不離其宗,鐘響總是108下。這是因為佛門中有“三十三天帝”的崇拜,天帝的中天,佛家稱之為“帝釋”,以此推理,“一百零八”之數當是“萬歲”的代表尊號。平海天后宮的結構形式,無疑也是研究封建時代禮教的參考依據之一。

     莆田有“文獻名邦”佳稱。科舉時代,鼎甲之盛,冠于列郡之上。特別是宋明二代,名人輩出。有“一門二丞相”,“九代八太師”之譽的宋名相陳俊卿,于宋紹興二十七年在城廂的闊口村白湖水市,建“白湖順濟廟”,地方官依例每月初一和十五日,前往朝聖,沿襲成俗。後因來往不便,于元至正年間遷建城內文峰宮。該宮因與湄洲祖廟林默有遠祖關係,故又稱“湄洲行宮”,宮內有完整的宋紹興年間的木雕媽祖像一尊,這是我國沿海各地天后宮內年代最早的媽祖像,現存東岩山風景區內。

     涵江,是莆田的經濟重鎮,素有“小上海”之稱。其附近的“三江口”是我縣古代的著名商業港口,商船舟楫往來頻繁。南宋時期的涵江天后宮,稱舊宮。明末清初,原來的舊宮對面,興建了一座“泉郡會館”,並由泉州轄屬縣商人捐資興建天后宮,叫新宮。我館珍藏的一幅明代彩繪星圖,就是解放初期從中蒐集的。經專家鑒定。這幅星圖與航海有密切的關係,為我國古星圖中所罕見,是研究我國古代天文學和航海學的非常珍貴的歷史文物資料。據此,可以看出天后同航海史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創建於元大德二年(西元1298年)的清江天后宮。是一座藝術造型獨特的鬥拱型結構,至今保存完整,是研究我國南方古建築較有價值的一處。

     木蘭陂創建於北宋,陂畔李宏廟內,奉祀李宏、錢四娘、林從世和黎畛塑像,到了南宋,新增海神天后為中座。我國宋代大詞人劉克莊觀後大為驚訝,在他的文集裏有“余以為同門異室為疑”句。原來宋宣和五年後,林默已經是欽定的“專司海嶽”的最高女海神了。

     除上述外,我縣較為著名的天后宮還有南日、西天尾的龍山、江口的港下和後庭、東嶠魏厝,南箕等處。這些天后宮,創建年代較早,都有一定的史跡和遺存,都有不同程度的考證價值。

     加強對天后宮及其文物史跡的研究和保護工作,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和一定的現實意義。近二年,我們在一些文史界知名人士和熱心人士的幫助下,對全縣的天后宮及其文物史跡進行了初步的調查和資料整理工作。但這僅僅是一個開端,更多的、更細的工作有待於在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入展開,力求對於後故鄉的每一處天后宮的歷史,現狀及其價值予以澄清,為文博事業的發展而努力!(林洪國)

  (來源: 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