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研究
 
媽祖——海峽兩岸人民共同信仰的海神

  時間:2006-09-11 16:05    來源:     
 
 

  臺灣是中國神聖的領土,海峽兩岩人民血肉相連、語言相通,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相似。臺灣的民間宗教大部分是從我國東南沿海,特別是福建一帶傳去的,如關帝聖君、觀音菩薩、清水祖師、保生大帝、媽祖娘娘等,其中媽祖的影響最深。本文擬就媽祖在臺灣的傳播和影響作一探討。

     一

     海神媽祖,又稱天妃、天后、天上聖母、娘媽,是歷代船工、海員、旅客、商人和漁民共同信奉的神祗。古代在海上航行經常受到風浪的襲擊而船沉人亡,船員的安全成航海者的主要問題,他們把希望寄託于神靈的保祐。在船舶啟航前要先祭天妃,祈求保祐順風和安全,在船舶上還立天妃神位供奉。

     天妃姓林,名默,莆田人,五代閩國時都巡檢林惟愨的第六女,生於北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她生長在海邊,從小就會游泳,曾在風浪中奮不顧身救起父親,找回兄長屍體,搶救遇險的漁民,還經常為老百姓行醫看病。相傳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升天為神。為了紀念她,在湄洲她“升化”的地方建立廟宇,進行祭祀。宋朝在媽祖的故鄉建立廟宇的還有港裏、白湖、聖墩等地。當時對外貿易的主要港口泉州,則在慶元年間(1131-1200年)建立天妃廟。南宋首都杭州市舶司側,也建有順濟聖妃廟。沿海各地的漁民和航海者把媽祖奉為海上保護之神。在我國溫長的海岸線上,北起丹東、秦皇島、天津、煙臺、南到上海、寧波、福州、廈門、廣州、澳門等地,都建有天妃宮。甚至內地江西景德鎮、貴州鎮遠、安徽天長縣,也建有天妃宮。隨著海外交通的發展,華僑的外出謀生,天妃的信仰也帶到世界各地,朝鮮、日本、越南、新加坡、菲律賓等地,都建有天妃宮。與大陸一水之隔的臺灣,天妃的影響更為深遠。

     二

     臺灣的媽祖信仰十分普遍,臺胞三分之一以上信仰媽祖,臺灣全島共有大小媽祖廟510座,其中臺南一地即有116座。它們的名字很多,有的叫天妃宮、天后宮、媽祖廟;有的叫天后寺、天后祠、聖母壇;也有的叫文元堂、朝天宮、雙慈亭、安瀾廳、中興公厝、紛陽殿、提標館等。

     臺灣同胞所奉祀的天妃,神像來自大陸不同地方,稱呼也不同,來自湄洲的稱“湄洲媽”,來自泉州的稱“溫陵媽”,來自同安的稱“銀同媽”。

     臺灣地區最早的媽祖廟當推澎湖天后宮,它建於元朝至元十八年(1281年)戚繼光剿滅海上倭寇,曾將該廟擴大,萬曆十二年(1584年)再度擴大。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澎湖後,曾遭焚燬。天啟四年(1624年)驅逐荷蘭殖民主義者後又重建。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進攻澎湖,據説媽祖顯聖助戰,又增修媽祖廟,康熙皇帝勳封“天上聖母”,頒“神昭海表”匾額一方。

     臺灣香火最盛的媽祖廟是北港的朝天宮。它與莆田湄洲島的上媽祖廟、天津的天后宮,歹為我國天后宮的三大廟。它建於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神像是從湄洲祖廟請來的,是臺灣媽祖廟的總廟。

     臺灣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是鹿港媽祖廟。據説永歷十五年(1661年)鄭成功東征鹿耳門港時,媽祖顯靈助戰,因而興建。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臺灣為什麼會有那麼多媽祖廟呢?主要原因是:

     (1)臺灣人民秀多是從大陸移民去的。大給在宋元時或者更早就有大陸人移居臺灣,此後不斷有人移居臺灣,其中以鄭成功時移民最多。從大陸到臺灣,中間隔著臺灣海峽,風浪險惡,隨時都有葬身海底的危險從大陸到臺灣的人心裏依賴媽祖的護佑,渡海時將媽祖神像或神符帶到臺灣。宋元時期到臺灣的大陸移民,因初開發臺灣,所建立的媽祖廟必定簡陋,不是永久性的建築物,保存下來的很少,現在所知澎湖天后宮始建於元朝。到明末鄭成功父子帶著大批移民開發臺灣,臺灣的社會生産力得到很大的發展,這時期保留下來的媽祖廟不少。清朝統一台灣後,修建更多天后宮。

     (2)從大陸到臺灣的移民,他們所建的媽祖廟多數是從原籍的祠宇分靈而來,這樣既表示在臺灣所奉祀的仍然是大陸上原來的神,又表示他們尊天法祖,不忘其本。這樣展轉分靈的結果,臺灣的天妃廟就特別多。

     (3)統治階級利用民眾對媽祖崇敬的心理,編造出許多媽祖顯聖助戰攻戰的神話,如説離心瑯攻打澎湖、臺灣時,媽祖“涌泉濟師”,“助戰袍濕”,協助清軍,統一台灣後,大修廟宇。以統治階級倡導下,臺灣修建了許多媽祖廟。

     (4)據統計臺灣總人口為1694萬多,其中陳、林兩姓最多,陳姓人口185萬多,佔臺灣總人口數11%,林姓人口137萬多,佔臺灣總人口數的8%。媽祖為林姓,林氏宗族稱媽祖為:“姑婆”、“姑婆祖”、“天后聖姑”、“天上聖母姑婆”,臺灣的許多媽祖廟即為林姓子孫所建。

     三

     媽祖在臺灣歷史和現實生活中都有深刻的影響,特別是明末清初,臺灣的重大政治生活幾乎都和媽祖有密切的關係。

     17世紀荷蘭殖民主義者把侵略的魔爪伸向我國,襲擊並強佔澎湖,進而侵佔臺灣,在臺灣實行殘暴的殖民統治,激起臺灣人民的反抗。1645年清兵入關,次年鄭芝龍降清,其子鄭成功繼續抗清。鄭成功對荷蘭殖民主義者十分憤恨,1661年率兵收復臺灣,5月攻入臺灣鹿耳門,克赤嵌樓,1662年2月荷蘭總督揆一繳械投降,淪陷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得到臺灣各族人民的支援,官兵英勇奮戰,加之利用潮漲時機,艦隊順利駛入鹿耳門港。人們將這次偉大的勝利歸功於媽祖顯靈佑助,鹿耳門水漲五尺,所以艦隊得以進入,打敗荷蘭殖民主義者。鄭成功就將荷蘭人在鹿耳門港所建的基督教堂拆毀,營建媽祖調用,稱“開臺媽”,是臺灣最大的媽祖廟。

     清朝統一台灣過程中,有更多天妃顯聖助戰的傳説。康熙十九年(1680年)水師提督萬正色駐軍惠安崇武,夜夢天妃佐風,次日果得北風,攻下廈門。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施瑯率三萬大軍駐集莆田平海,吃水困難,天妃宮前有一井原來“漬鹵浸潤,厥味鹹苦”,“至降冬澤愆水固”,施瑯向天妃拜禱之後,“不崇朝而泉流斯擴,味轉其和,綆汲挹取之聲晝夜靡間”,這就是傳説中的“涌泉濟師”。施瑯就此事寫了一篇《師泉井記》,立石于平海天妃宮中,並手書“師泉”二字。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瑯攻打澎湖,據説也得到天妃的助戰,“士卒舟中鹹謂見神妃如在左右,”攻打澎湖的那一天,平海鄉人入天妃宮,見天妃衣袍透濕,左右二神將兩手起泡。為了報答天妃的恩德,康熙二十三年靖海將軍施瑯增修澎湖天妃宮,特派禮部郎中雅虎到湄洲媽祖祭祀,並加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仁慈天后。

     清政府統一台灣後,派往臺灣的地方官多數貪婪殘暴,任意欺淩人民,徵收糧稅苛刻。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起義,臺灣各地人民紛紛響應,起事七天,全臺就落入義軍手中,清政府大為震怒,檄水師提督施世驃(施瑯之子)南澳總兵蘭廷珍前往鎮壓。他們利用六月水漲,從鹿耳門攻入,攻破臺灣府城,朱一貴被擒,並被殺害,不久起義被鎮壓。他們揚言天妃助他成功,就在廈門蓋一座“平臺宮”,奉祀天妃,有人以為平臺就“太平”了,又叫“太平媽”。朱一貴起義被鎮壓後,地主階級對臺灣人民繼續進行殘酷的剝削,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暴發了林爽文起文,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清政府派閩浙總督福安康前往鎮壓,起義很快被鎮壓下去。勝利歸來時,晚上到達大旦門,方向不辨,忽然舟工曰“媽祖來也”,隱約之間如有人坐小舟中,以火擊石,碎火四齣,速轉舵向火行,一瞬間,舟已進口。自古渡臺未有夜進大旦門者,福安康大喜,次晨到天后宮進香許願,要在北京蓋媽祖廟。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清朝統治階級在鎮壓朱一貴,林爽文起義中,製造天妃顯聖助戰,借助神的力量,來鎮壓人民起義。因為民眾崇信天妃,既是天妃顯聖助戰,士卒也就奮勇作戰,取得勝利。

     海峽兩岸的天妃宮裏保存許多有關臺灣和大陸關係的文物。在湄洲島南端下山媽祖廟麟山宮,宮裏保存一塊木匾,銘文為“道光歲次乙酉十月谷旦,福建汀漳龍道攝理臺灣府事方傳燧敬書”“聖跡益彰”,從這木匾可以看出臺灣和大陸關係密切,清朝道光年間由福建汀漳龍道攝理臺灣府事,説明當時臺灣是福建省的一個府,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中法戰爭後,清政府採納劉銘傳的建議,將臺灣建為一省,以原福建巡撫劉銘傳為第一任臺灣巡撫。

     海峽兩岸的許多媽祖廟裏珍藏有《敕封天后志》,這部書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莆田縣舉人林清標根據《天妃顯聖錄》增刪而成,林清標之子林霈任臺灣鳳山縣教官時,為了讓臺灣人了解天妃的事跡而建議其父編寫的。

     湄洲祖廟光緒六年立的《重修莆田縣湄洲天后廟碑記》,莆田平海天后宮康熙二十九年立的《師泉井記》,乾隆十五年立的《平海天后廟重修碑記》,港裏天后祠《歷代褒封徽號》碑,都讚頌天妃在清朝統一台灣過程中的作用。港裏天后祠乾隆五十一年碑中記載了重修港裏天后祠時,林清標之子林霈在臺灣鳳山縣任教官,他和安平鎮副總戎陳宗溥在臺灣募捐銀錢助修的經過。

     現在海峽兩岸人民已有一些直接或間接的經濟文化交流,但是最容易引起思想共鳴的還是宗教信仰。比如媽祖誕辰,一些臺灣同胞通過各種途徑攜帶各種祭品來湄洲祖廟祭祀。有的在來湄洲之前,受鄉親的委託,捧著北港天后宮的香火,乘車繞全島主要媽祖廟,進行“接香火儀式”,祈求海峽兩岸親人平安。有的臺灣同胞還捐款資助修建湄洲祖廟,有的來湄洲訂做媽祖神像。

     對海神天妃的研究早在30年代有顧頡剛、容肇祖先生先後在《民俗》雜誌上發表了研究文章,朱傑勤先生也發表了《福建水神天妃考》,韓槐準先生專門就華僑與天妃的關係發表了《天后聖母與華僑南進》。解放以後由於種種原因,很少看到有關研究海神天妃的文章,只是對有關文物進行研究,如對莆田涵江天妃宮的星圖,長樂《天妃靈應之記》碑的研究等。最近王振鐸先生著文指出天妃宮是研究歷代經濟史、海外交通、民族學、民俗學、航海史等的珍貴資料,呼呈各界加強保護天妃宮。近年來在文化部文物局的支援下,福建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進行沿海天妃史跡的調查,目前已有一部分學者在進行天妃史跡的研究,如廈門大學臺灣研究所的朱天順先生,莆田縣的肖一平先生等。

     臺灣對天妃的研究比較深入,如臺灣大學的李獻璋先生幾十年來從事這一研究,撰寫了一部《媽祖信仰的研究》,還發表了許多研究論文。臺灣還有一批學者從歷史到現狀,以及祭典、實地調查、資料輯錄等進行研究,發表了很多論文資料。

     我們希望海峽兩岸的學者共同調查研究天妃的史跡,交流研究成果,共同商討,把天妃的研究向更縱深的方向發展。(李玉昆)

 

  (來源:新華網媽祖線上)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