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外交流
 
海外華人華僑福建長樂尋蹤鄭和遺跡

  時間:2006-09-14 16:26    來源:     
 
 

  參加“鄭和下西洋與華人華僑”系列活動和“鄭和開洋節”的福建長樂籍華人華僑,日前興致勃勃地尋蹤鄭和下西洋的遺跡。
   
     據中新社報道,現長樂旅居海外的華人華僑有40萬之眾,分佈世界60多個國家和地區,長樂也因此成了中國著名的僑鄉。
   
     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華僑首先登上了南山。此山又名塔山、登高山。北宋時在山上建聖壽寶塔,作船舶進出長樂諸港的航標。塔下有勝會堂、仙人境、書院等建築,這些寶塔殿均為鄭和或重修或興建。據記載,鄭和在永樂十年奏建天妃行宮于聖壽寶塔旁。永樂十一年,鄭和修葺寶塔後題額曰“三峰寺”,並記“南山塔寺”。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又復修佛宇神宮。這樣,南山之上,天妃行宮、三峰塔寺、三清寶殿聯為一體,“畫棟聯雲,如翠如翼”,蔚為壯觀。
   
     一位來自泰國的華僑為鄭和在600年前所建的宏偉建築而嘖嘖稱奇,説鄭和真了不得,他不僅是偉大的航海家,而且是藝術造詣很深的建築師,他下西洋還使中國建築文化登上了泰國的殿堂呢!
     
     接著,華人華僑來到了媽祖廟,明永樂十年鄭和第四次出使西洋之前,于太平港候風時為酬謝海神天妃“保祐”其船隊歷次往返平安,奏請明成祖恩準在長樂南山塔旁建的,作為船隊官員祀報的處所,也是對外交流海文化的據點,所以南山天妃宮是研究鄭和航海傳播媽祖文化的重要遺址。
   
     鄭和在長樂還不只處修建媽祖廟,“設祭開洋”。一對來自臺灣的夫婦信奉天妃,虔誠地點香祭拜。夫婦倆表示,福建、臺灣一帶稱天妃為媽祖,是航海者的精神支柱,也是沿海居民崇奉的海上保護神。他們認為鄭和七下西洋能在海上平安航行,主要靠朝廷的威福和天妃的保祐。天妃保祐鄭和七下西洋有功,受到褒揚。鄭和下西洋前,每次都要率文武隨從在天妃宮舉行朝拜儀式。
     
     鄭和建造天妃宮大井的石欄,以及近在咫尺的太監樓,都是當年鄭和駐紮十洋街重要的活動場所。鄭和曾在太監樓(今稱母親樓)撥款賑濟,贍濟一位老婦,因此得名。海外華人華僑深為鄭和偉大的人格力量所折服。
   
     在鄭和史跡陳列館,海外華人華僑還被兩件文物所吸引:
   
     一件是鄭和遠洋船隊祈求順風的遺物《鄭和鐘》,此銅鐘是鄭和為長樂南山天妃宮配套建築——三清寶殿所鑄造的。鐘為葵口,二龍交蟠鈕。身高69釐米,鈕高14釐米,通高83釐米,口徑49釐米,重77公斤,頂為雙龍鈕柄,肩表面浮印12組雲氣如意紋,中部以雲水波浪紋為主體,並鑄有銘文、八卦、雲雷等字樣的紋飾。主紋飾上部是一週五組八卦紋,其中二、四兩組各鑄有“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字樣。此鐘飾紋優美,製作精緻,華人華僑稱它是是中外人民友好往來的歷史見證。
   
     另一件是《鄭和碑》,本名《天妃靈應之記碑》,係明宣德六年鄭和第七次出使西洋駐舟師長樂太平港時,鄭和、王景弘等人刊立於南山宮殿中。來自海外的鄭和研究學者評價説,此碑記述天妃的顯聖神話和鄭和七次下西洋的經歷,堪稱江蘇太倉《通番事跡碑》的姊妹篇,為中外交通史重要的碑刻,彌足珍貴。
     

  (來源:華聲報 2005-12-18)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