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媽祖
 
媽祖文化在天津

  時間:2006-09-12 16:55    來源:     
 
 

  媽祖(天后)民俗文化在天津可謂家喻戶曉,是這座城市聚落與形成發展中重要的人文現象之一,早已成為天津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媽祖,姓林名默(960年—987年),祖籍福建莆田,她生前不畏艱險,乘席渡海,救助海難,捨己為人,她善良無私的精神感召天地,經宋、元、明、清歷代敕封褒揚(宋代14次,元代6次,明代4次,清代8次),她的動人故事流傳于沿海各地。

  天津的媽祖民俗信仰,源於津沽繁盛的河海漕運。位於渤海之濱的天津地處九河下梢之要衝,元朝設大都(今北京)後,天津即成為最重要的漕糧樞紐,帆檣林立,吞吐量與日俱增,來往官船、民船無不酬謝媽祖,感念護佑。《元史祭祀志》記載:“惟南海女神靈惠夫人,至元(1264年—1294年)中以護海運有奇應,加封天妃神號,積至十字,廟曰靈慈,直沽、平江、周涇、泉、福、興化等處皆有廟。”自此以來,約有20多座天后宮遍佈津沽,其中以距今近700年曆史的三岔河口天后宮(西廟)和大直沽天妃宮(東廟)最為著名。津沽民風淳樸,為拉近與天后的關係,百姓親切地稱之為“娘娘”或“老娘娘”,娘娘宮的稱呼也一直沿襲至今。

  天后俗信與天津人

  天后民俗信仰在這座城市600餘年的歲月中,已成為了最重要的人文現象之一,天后俗信從多層面、多角度影響著天津城市的發展和一代又一代天津人。

  從經濟發展上説,天后宮山門前有五百多年曆史的集市貿易是最好的佐證。三岔河口西廟天后宮借地利之便,人群物聚宮前開闊廣場,物阜民豐。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天津衛城內原有的商業集市已遠遠不能滿足需要,明弘治六年(1493年),天津城區附近又設五集一市。宮前集位於天后宮前廣場,分為宮南、宮北二集,逢初一、十一、二十一行集。宮前集的應運而生,使這一帶的街市更為繁盛,店舖林立,遊人如織。逢吉日或慶典,天后宮的香火與宮外的商業活動交相輝映,“數日之內,廟旁各鋪所賣貨物,亦利市三倍”。天津人過年如不去宮南宮北走走,買點東西,甚或只去感受一下那份喧鬧,就好像缺了點什麼。天津人慷慨、直率又爭強,日子再緊也得富個年,即便傾其所有也認為值得,以免讓人瞧不起。宮前年貨市場熱鬧非凡,人們覺得“娘娘”身邊的年貨商品更富意義,更能寄託未來的美好。宮前年貨集市引發的是一種具有普遍性的消費活動與消費心理的滿足。天津開埠後,宮前年貨市場的發展並未受到周邊商業環境變化的太大影響,而是依舊在百姓的篤信中悄然發展。

  天津人的性格特徵與媽祖民俗也有著頗深的關聯。

  天津人熱心腸。在這極具碼頭文化特徵的津沽之地,往來的商船、漁戶的性命無不與驚濤惡水息息相關,人與人之間的幫襯援助總是無私的,這與媽祖林默生前樂於助人、尊老護幼、海上救險的生平故事極為相近。海神媽祖的美德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天津人。四海之內皆兄弟,船戶們生死相依,平安抵達直沽後,紛紛泊船登岸,祭拜天后,娘娘的美德與恩澤銘記在心。如此也就自然形成了天津人講義氣,助人為樂,真誠待人的鮮明性格。

  天津人的“義”又有扶貧濟困的一面。眾所週知,天后宮碼頭及三岔河口一帶是往來于津的南北商民最早的聚落點之一。移民而至,五方雜處,天后的美德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改變著天津人的性格與風習,更重要的是一種凝聚。民心所聚,團結如一。居家生活、出門在外,難免遇到這樣那樣的波折與困難。誰家的孩子病了,左鄰右舍都來問候關照,拿出捨不得給自家孩子吃的雞蛋送給了人家。哪家一時揭不開鍋,對門的嫂子給鍋裏添好了米,甚至連爐子都給端過來了。

  天后娘娘博愛而平民化,人在老娘娘面前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許多老天津人最大的願望就是安安穩穩過日子,不竄頭,不張揚,老婆、孩子、熱炕頭就是最滋潤的小日子。在有七成以上是平民的天津,沒有人熱衷於捧大款,寵名角兒,更不崇尚貴族。你在高墻大院裏錦衣玉食,我照樣在矮屋裏粗茶淡飯睡土炕,井水不犯河水,各過各的日子,所以天津的平民和富賈顯貴總有各自的生活圈子。平民之間最讓人瞧不起的是那種“充大尾巴鷹”的人。

 
編輯:李丹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