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媽祖
 
天津特色節會集錦

  時間:2006-09-12 16:45    來源:     
 
 

  天后宮皇會

     為紀念天后娘娘誕辰而舉行的活動,由來以久,後因清康熙帝親臨天津欣賞天后宮花會,並欽賜了會旗,此後遂改名為“皇會”。

     由於天津地處海邊,世代多有靠海吃飯的人家,而航海又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所以在命運叵測的海上,人們只得祈求神靈的保祐。天后娘娘即南方所稱的“媽祖”,是海神,在天津香火很盛,並多有祭祀的花會活動。每到傳説中的天后娘娘誕辰日,在以天后宮為中心的這些地方到處都有法鼓、獅子、中幡、花鼓等各種表演,有時會通宵達旦。

     太平花鼓會

     相傳最早出現于清咸豐年間,由鳳陽人傳到西沽,所以沾了“鳳陽花鼓”的名兒。

     行會時由8名十三四歲的少年依據水滸故事表演,臺上4人為一班,輪流托唱,調子以鳳陽花鼓調或崑曲為主,有時也唱新編的曲詞,詞意新奇有趣。臺後是伴奏的二鑼、三鑼、笛師和保護少年會眾的武會眾。行會時的四對樂器分別為霸王鞭、小太平鼓、小鑼和花鼓。

  法鼓會

     原為佛教音樂,樂器由鼓、鈸、鐃、鉻子、鐺子組成。演奏時,鼓在中央,兩旁是鈸和鐃,鉻子、鐺子都在鼓後,開始時,先擊鼓數聲,繼之頭鈸連敲四聲,之後各樂器按譜齊奏。法鼓曲牌大約有十幾套,常用的有《老西河》、《搖通鼓》等。

     天津市較著名的法鼓會還有龍亭的井音法鼓、芥園的花音法鼓、侯家的永音法鼓等。

     五虎杠箱會

     劇情、人物裝扮都以京劇“巴家五虎”為樣本,五虎為護杠箱,與前來劫杠箱者捉對廝殺。

     行會時表現最精彩的是前頭的抬箱者,在艱難的行進過程中,他既要作出翻滾跳躍等高難度動作,又要顧及到肩頭的杠箱竹竿,在每一次落地時,竹竿都必須落在肩頭,而且須保證箱上的燈、旗原封不動,難度之高,不啻為一場武技表演。

     重閣老會

     相傳創于清道光年間,又名“節節高”。形式類似于疊羅漢,只不過沒有疊得那麼高,只有兩層而已。表演時,一個成年男性角色站在下面,上而立著一個男童扮成的旦角,如此二人一組,共有八組,共同表演一齣戲曲內容。

     難得的是,在表演中,上下二人須邊走邊舞,配合一致,不能稍有差池,所以表演者不僅要能舞會唱,還得掌握一定的雜技技能。(完)

  

  (稿源:新華網天津頻道)

                                    編輯:秋風

 
編輯:李丹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