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媽祖
 
天津天后宮

  時間:2006-09-12 16:43    來源:     
 
 

天津天后宮

  天津天后宮與我國閩、粵、浙諸省及南洋各國的“媽祖廟”相同,都供奉著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宋代民女———林默。她以博愛的胸懷、善良的品德和寶貴的生命,使中華民族捨己為人、扶危濟困、造福民眾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因而,她成為全球華人共同敬仰的海神。“媽祖”(天津人俗稱為“天后娘娘”)博大的民族文化內涵,已成為凝聚炎黃子孫的重要紐帶。

  天津天后宮俗稱“娘娘宮”,坐落在舊城東門外,三岔河口西岸的古文化街上。佔地5280平方米,建築面積1341平方米。自元代始,海河為漕船南糧北運沿運河直達北京的必經之地。元泰定三年(1326),于海河西岸小直沽興建天妃廟,供祀天妃以求神靈護佑漕運安全。明永樂元年(1403)重建,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封天妃為天后,改稱天后宮。

  天后宮是天津市區現存最古老的建築群,也是中國北方展示媽祖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天后宮坐西朝東,面對海河,現存山門、牌樓、鐘鼓樓、前殿、正殿、藏經閣、啟聖殿等。正殿內“娘娘”塑像高2.7米,身披霞帔,頭戴鳳冠,四侍女捧印、抱瓶、打扇恭立兩旁,殿內兩側還陳列鑾駕一套。山門前有兩棵幡桿矗立,分別高25米、26米。

  天后宮最初為船工祭祀海神天妃,舉行酬神演出及聚會娛樂的場所,宮前有廣場和戲樓,兩側街道形成商業集市和年貨市場。舊時每月初一、十五,逢年過節,這裡香火旺盛;每逢天妃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舉行“皇會”,表演龍燈、高蹺、旱船等民俗藝術,百戲雲集,萬人空巷。娘娘宮的民間廟會為什麼又稱為“皇會”呢?傳説乾隆皇帝乘舟下江南途經三岔河口時,恰遇場面十分壯觀的娘娘宮廟會,龍顏大悅停舟觀覽,親賜數件寶物以示嘉獎。您看———皇上都親自參與的廟會,不就得叫“皇會”了嗎?於是,這個別名就傳開了。

  1986年天津民俗博物館在天后宮內建立。宮內配殿辟為民俗展品陳列室。“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城”———天后宮是天津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也是天津民俗文化的發祥地與搖籃。派生出一系列老地名,如“宮南”“宮北”“宮前街”為街道居委會名稱;“宮前街”“宮北大街”“宮前二道街”“宮南裏”為歷史地名;而“宮南別苑”則是一座小型公園。

 
編輯:李丹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