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媽祖
 
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

  時間:2006-09-05 15:01    來源:     
 
 

  天后,本為閩、粵一帶民間信仰的神靈,怎麼會在天津落戶?對於天津的老百姓來説,天后是個外來神,怎麼會成為和自己生活息息相關的居家保護神?

  不妨讓我們把眼光往前推。因為在很長的年代中,天津地區以鹽業為主要的經濟依託,逐漸發展起來。隋代大運河開通後,進一步奠定了天津作為北方交通樞紐的地位。

  隋唐以後,由於宋遼南北對峙,天津一帶又成為舉足輕重的軍事要地。金朝滅遼後,將都城遷至燕京(今北京),並改燕京為中都,幾十萬居民及龐大的政府機構,駐軍所需的糧食及其他物資,大都從山東、山西、河南等地徵集,由運河運至中都。大批的漕糧經過今南運河、滏陽河、滹沱河、子牙河、大清河匯集到今天津地區,由此再轉運至中都。衛河與海河交匯處的舊三岔河口西南一帶,就是河運漕糧的起點和轉運點。由於地勢較高,成為理想的天然碼頭,並隨著漕運和制鹽業的不斷發展而成為航運的重要樞紐。

  金朝未年,北方的蒙古族驟然興起,內地亦不斷爆發人民戰爭,為保障中都以及漕鹽儲運的安全,金王朝先在現天津市郊武清區和楊柳青鎮派出“巡檢”,率兵戍守。金真佑元年(西元1213年)後又在這裡建立“直沽寨”。從此,三岔河口一帶便由單純的漕運樞紐開始發展成為漕運與軍事相結合的畿南重鎮,併為天津城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直沽”兩字也成為天津城市發展過程中最早出現的名稱。直至今日,“直沽”仍然被廣泛地應用為天津的代名詞。

  元朝時,漕運河海並重(元代漕運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河漕,第二階段為海漕),使海河干流的航運功能日益明顯,無論河漕還是海漕,地處三岔口的直沽都是當時漕糧的集中和轉輸要地。這一優越的地理位置促使天津這一海濱荒地“舟事攸會,聚落始繁”。對於直沽寨這樣一個重要地區,朝廷當然不會掉以輕心。於是,元朝延佑三年(西元1316年)加強了對直沽寨的軍事守備,並改直沽寨為“海津鎮”。

  由於元代的漕運,它所使用的舟師水手多為閩浙一帶的南方人,他們世代在水上和風浪打交道,常年在極端危險的環境中作業,養成了“不拜神仙不上船”的習俗,而這些人心目中的保護神就是從宋時就得到敕封的林默。他們在往來于直沽的過程中,逐漸將自己家鄉的信仰風俗帶入到了這裡。

  而這是元朝皇帝為迎合漕運船工們,並使剛剛恢復的河漕順利進行,便於至元十五年(西元1278年)對天妃進行了第一次敕封,封號為“護國明著靈惠協正善慶顯濟天妃”。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在河漕的起點天津第一座天妃宮就在位於三岔河口、天津老城東門外的海河西岸建立起來,當時叫“天妃靈慈宮”。因其地處海河西岸,故民間也稱其為“西廟”。一般的廟宇均為坐北朝南,而這座天妃廟卻坐西向東,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她將廟門對著海河,目的是便於往來于海河的船隻,便於人們在船上祭祀祈禱。明代曾有詩人對此有過精闢的描述:

  天妃廟門直沽開,津鼓連船柳下催。
  釃灑未終舟子報,柁樓黃蝶早飛來。

  以後,又陸續在河東大直沽、唐家口、東沽、賀家口、後尖山、前辛莊、鹹水沽、葛沽、泥沽、馬莊、蘆北口、陳家溝子、丁字沽、秦家莊以及薊縣、靜海等地建有“天妃廟”。歷史文獻記載有十六廟之多,但後來經文史專家董季群先生統計建二十七廟。尤其河東大直沽,在當時也很有影響,因其在河東,故稱“東廟”,大約始建於元延佑年間(西元1316年)左右。這是為適應海漕而興建的天妃宮,但由於地點相對比較偏僻,香火還不如西廟,後又因火災逐漸衰敗。西元2000年經考古發掘,在此建立了天妃宮遺址博物館。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就影響而言,三岔河口處的天妃宮(也就是我們現在的天后宮,俗稱“娘娘宮”)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三大媽祖廟之一,也是目前年代最久遠,保留最完好的媽祖廟之一,並且是受到皇封的。這裡,有詩為證。作詩的人叫張翥,是元朝時國子監祭酒,翰林學士,曾于至元年間作為元世祖忽必烈的特使來此祭祀天妃。他在拜祭過程中,有感而發,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曉日三岔口,連檣集萬艘。
  普天均雨露,大海靜波濤。
  入廟靈風肅,焚香瑞氣高。
  使臣三奠畢,喜氣滿宮袍。

  當時媽祖信仰傳入天津後,很快便與天津地域民俗文化相融合,並被廣泛的接受。特別是人們把這種信仰移植到與自己生活密切相關的求子和祛疾(主要指天花)等方面來。賦予了她更多,更實際的功能。並且逐漸完成了由單純的海神向多元化、寬泛的護城神的世俗轉化。

  在他們心中,天后已成為可司各事之神,成為他們心靈中的唯一主宰。於是人們賦予了她越來越多的任務,並按其職務分化為“子孫娘娘”、“癍疹娘娘”、“耳光娘娘”、“眼光娘娘”、“送生娘娘”、“千子娘娘”、“百子娘娘”、“乳母娘娘”、“引母娘娘”等眾多的娘娘。並就她們都是替天后娘娘分勞的化身。

  而且,天津天后宮除了供奉天后及其從神外,還供有相當數量的神童,包括了儒、釋、道、仙、民間雜神等,最多時達一百一十多位,形成群神雜居的特殊文化現象。當然,也更體現出媽祖文化的包容性、相容性和天津民間信仰群體對信仰民俗的實用主義思想。

  由於天后宮的建立早于天津設衛建城。因此,至今民間流傳著“先有娘娘宮,後有天津衛”或者“先有天后宮,後有天津衛”的歷史佳話。(天津臺辦)

  

  (來源:津臺之橋)

                                    編輯:秋風

 
編輯:system    
 
台灣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