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本網一線報道要聞視頻報道各界反應分析評論線路報價赴臺遊必讀景點推薦美食推薦
購物推薦 | 臺灣遊記民俗風情圖片記錄兩岸包機歷程大陸居民赴臺遊大事記兩岸週末包機安排兩岸“三通”進程新聞背景
 
 
 
高度3952 玉山主峰攻頂記
 
  來源: 大臺灣旅遊網      日期: 2008-05-06 14:40

 
 

【大臺灣旅遊網TTNews/編輯部採訪】

  清晨四點,排雲山莊開始熱鬧起來,也劃破了清晨短暫的寧靜,但昨夜的月光與星空,仍高挂在天邊,大熊星座也繞過大半個夜空,仍明亮著,早已出發攻南峰的隊伍,想必早已在山的那一頭了。

  一夥人擠在小小的空間裏吃早餐熱呼呼的稀飯顯得格外美味,吃過早餐後,大家在排雲山莊前集合準備攻頂。在月光的照耀下,山的陵線格外清楚,大夥手電筒及頭燈的微光點綴碎石小道上,搖搖晃晃,清晨的風也時寒冷的,但裹著厚重外套的身體卻因攀爬而開始發熱,一行人安靜的走著,更顯得這座山林的寂靜。

  經過冷杉林,過了往主峰與南峰登山到的交叉口後,地形開始逐漸空曠起來,再往前就要進入碎石區了。碎石區主要的植物仍是以臺灣圓柏為主,看的圓柏盤根錯節的枝幹,各種扭曲的姿態讓人感到這種植物的堅韌生命力,穿過石縫的樹根,就讓圓柏硬生生的矗立在碎石惡地上。

  經過碎石區之後,幾乎沒有樹林了,這個時候風險得更強勁,呼呼的穿過身旁,快接近風口了。休息片刻之後,開始手腳並的拉著鐵鏈往上攀爬,此時天已經亮了,主峰的影子投射在下方的山坡上,再往前望去,可以看見圓山與西峰,盡頭就是峰峰相連的中央山脈了。

  抵達玉山主脊上的大凹隙風口時,耳際儘是風切的聲音,沙沙作響,穿過鐵網圍成的步道區,眼前景色大變,往北方望去,碎石大斜坡、北峰、深谷,還有仍藏在主峰陰影下的大片森林,從北峰與東峰中間的山凹往去,可看見郡大林道,而八通關古道,也是藏在這個山凹裏。強風,就從荖濃溪源頭順著碎石大斜坡往風口猛吹,緊緊抓住鐵鏈,深怕被強風吹個不穩。

  在過去,由於安全設施未盡完善之前,也常有登山客在風口發生意外,面對自然的力量,應該更謹慎、更謙卑。

  手腳並用的爬上巍巍破碎裸露的垂直角度之後,九點十分,第一次登上玉山。

  高度3952。是臺灣的最高點。全部是藍的。

  登頂的時候,天氣非常好,向東望去,就是十峻之首的玉山東峰,猙獰的斷崕岩石地形,氣勢非凡。遠方的山巒間是急速翻攪奔騰的雲海,在這裡看來,卻是如此平靜,馬博拉斯、秀姑巒山、大關山、新康山...等百岳,一做一做的從南到北浮在雲上。南方與西方天際與山脈的交接處,雲似乎是沈穩而安靜的,水準的橫臥在群峰之間,分成好幾個層次,從淡到深、漸遠漸輕,濛濛寧靜的水藍,像是國畫的渲染技法,有種單純的美感,細緻而淡雅。

  極目而眺,讓人有種全新視野,看似靜的山脈,卻擁有動的本質。

  北方二公里外,就是北峰了,三角形的北峰,陵線就這樣彎彎曲曲連接著碎石區與北峰頂,氣象站就座落在那山頭,是我們下個目標。

  臺灣,是一個高山島嶼,從七千萬年前來自陸塊的沙岩沈積物隨著大陸與海洋板塊的擠壓,讓臺灣陸地第一次浮出水面,經過漫長歲月,臺灣陸地不斷在板塊運動與冰河時期的交迭中浮浮沉沉,終於在250萬年前對臺灣影響最劇烈的蓬萊造山運動發生了!菲律賓板塊從東方撞上臺灣東部陸地,使臺灣急速上升,岩石開始斷裂、變質,而這些斷裂就是臺灣一種頻繁出現的南北斷層地質構造。東西方板塊的不斷擠壓,從此也形成臺灣本島南北向平行的幾個大山脈了。

  除了高山遍佈的地形産生的壯闊景觀,這對臺灣的氣候也有相當大的影響,而于群山峻嶺縱貫綿延,東西方的氣流在這裡受到阻隔而降雨,使臺灣東西部都能有豐富雨量,也讓這裡形成濁水溪、高屏溪及秀姑巒溪三大流域的分水嶺,若説高山是孕育臺灣生命的源頭,其實一點也不為過。板塊運動,誕生了臺灣,更孕育如此傲視全球的獨特地形與生態。(圖、文/范綱武)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