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首頁 | 專題首頁 | 最新動態本網一線報道要聞視頻報道各界反應分析評論線路報價赴臺遊必讀景點推薦美食推薦
購物推薦 | 臺灣遊記民俗風情圖片記錄兩岸包機歷程大陸居民赴臺遊大事記兩岸週末包機安排兩岸“三通”進程新聞背景
 
 
 
比大菜更勝一籌的臺灣名小吃
 
  來源:      日期: 2006-12-30 20:14

 
 

  有人説,臺灣中式飲食沒有大菜,只有小吃。究其根源小吃多半也是從大陸傳承而來,又融合本地口味,最重要是就地取材,比大菜顯得更有特色、更有味道。臺灣各地包括各個小鎮,都有名小吃。

 

桃園大溪有豆干,臺北淡水有魚丸、阿婆鐵蛋和阿給,臺北縣永和市則有正宗的永和豆漿,新竹縣市有貢丸和米粉,嘉義有雞肉飯,南投有紹興酒做的米糕,臺中有太陽餅和阿水獅的豬腳……真是應有盡有。至於蚵仔面線、炒花枝、菜脯蛋、魚羹、擔仔面等,差不多全臺灣的每個小店都有。但那些已經開了幾十年,或者當初折創始者傳承至今的店才是最為正宗。

 

  比如擔仔面,正宗的百年老店就在臺南市,行號叫做“度小月擔仔面”,在臺灣無人不曉,而且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店堂陳設一直保持傳統風貌,沒有高桌大椅,全是小臺矮凳,客人圍爐而坐,一邊看店家現場調製,一邊閒話“度小月”的歷史。90多年前,臺南有個叫洪芋頭的人,以捕魚為生。但是每年的 5月到8月間,卻是颱風肆虐的時節,根本沒辦法出海。於是,他只好另謀生計,挑起一頭是鍋和灶、一頭是米粉和面的擔子,賣起了福建老家的肉臊面。因為每年的這段時間,被漁民叫做“度小月”,所以洪芋頭的面才被稱作“度小月擔仔面”,一直流傳至今。

 

  説到臺南,另外一個名小吃,它有個駭人聽聞的名字,叫“棺材板”。它是這樣做成的:將厚片的吐司麵包炸酥後挖空,填入牛奶面糊、雞肉、馬鈴薯、青豆仁等,再將挖去的麵包皮蓋上。棺材板是食客的“戲稱”,老闆索性以此命名。

 

臺灣名小吃,給我留下深刻印象、並一嘗多年仍覺齒頰留芳的還是淡水魚丸、基隆廟口的螃蟹羹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盤。在臺北的淡水,做魚丸、賣魚丸的隨處可見。淡水魚丸主要原料是將上等的鯊魚肉打成漿,很有咬頭,吃的時候還要小心,先得把魚丸咬開一小口,吮過裏面的肉餡和湯汁,然後才可以大嚼。基隆廟口的小吃攤從清朝同治年間就有了,現在有兩三百個攤位。那裏的小吃螃蟹羹由鮮筍絲、鮮香菇絲、發菜、螃蟹腿肉等6種材料做成,色香味俱全,坐在爐子邊,一碗螃蟹羹下肚,會令您覺得天下美味莫過於此。而高雄旗津的番茄切盤,是將帶青的番茄切成塊狀,放在盤子裏,蘸醬油和梅子粉後再送入口中,那種味道實在無法形容。

 

  當然,小吃最集中的地方還是夜市。臺北因此形成十大夜市,比如士林、公館、華西街、師大、饒河街、遼寧街、寧夏路等等,臺北縣淡水夜市就在淡水老街,基隆的夜市在廟口,新竹夜市則在城隍廟……這些夜市臺灣人都爛熟于胸,外來的觀光客也往往在本地人的渲染鼓動下,按圖索驥,大吃一頓。俗話説得好,走過路過不能錯過嘛!除了小吃,臺灣其實還有一些東西比較特別,山菜如山蘇、過貓、檳榔花、甘蔗筍(其實是小甘蔗苗)等,海鮮則有東港三寶如櫻花蝦和黑鮪魚等。黑鮪魚的生魚片入口即化,吃後,你會覺得其他魚真的很一般。

 

臺灣的飲料也很特別、多樣,您走到哪都會有各種味道的飲料,比如臺北有珍珠奶茶,臺東有洛神花茶以及用煉乳和各種水果做的爽口刨冰。尤其是澎湖人發明的用仙人掌果實榨汁做成的冰激淩,味道酸甜,令人吃了還想再吃。

 

臺灣的小吃,説起來,真是説不盡,今天就把本人嘗過的逐一羅列,如果您來臺灣觀光,一定要每樣品嘗,錯過哪一樣都是蠻可惜的~~~~(曬太陽的貓)

 

臺中太陽餅
筒仔米糕
珍珠奶茶
泡沫紅茶
豬血糕
淡水鐵蛋
淡水黑豆漿
淡水阿給
臺南擔仔面
肉圓
新竹貢丸
新竹黑貓包
蝦仁煎
蚵仔煎
蚵仔面線
蝦卷
鹽酥雞
澎湖黑糖糕
鹹餅
基隆天婦羅
基隆鼎邊趖
嘉義火雞肉飯
萬巒豬腳
裏港餛飩
豬腳
嘉義方塊酥
深坑臭豆腐
白玉涼瓜汁
安平豆花
安平蝦卷
檸檬愛玉
炸雞排
切仔面
度小月
東山鴨頭
胡椒餅
大腸包小腸
糯米腸
大餅包小餅
藥燉土虱
花枝丸
米粉炒
米粉湯
麻豆碗粿
新營豆菜面
肉羹
花枝羹
蝦仁羹
羊肉羹
鱔魚意面
刈包
紅燒鰻
魯肉飯
一口香腸
黑輪
營養三明治
奶油螃蟹
泡泡冰
潤餅卷
蚌面
蚵嗲
內灣野姜花粽
內灣山藥菜包
客家擂茶
板條
麻糬
蔥抓餅
魯味
關西仙草凍
燒仙草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