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華網臺北8月24日電(記者石瑩趙衛)農歷七月十五,整個臺北浸淫在濃濃的中國傳統文化氛圍中。中元節這個在大陸已逐漸被淡忘的傳統民間習俗,在今天的臺灣被完整地保留著。
進入農歷七月,臺灣民眾的日常生活無形間多出了些許忌諱,因為這個月是中國民間相傳的“鬼月”,是那些業已過世卻又無所歸依和寄托的魂靈相聚的時段。而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就是傳說中“鬼門開”的日子,于是生者便在此日追祭那些逝去的亡魂,這便是中國傳統的“中元節”。
在臺灣,人們在這一天舉行各種各樣的祭奠活動,表達生者對死者不忘的關懷。這一天,臺灣從北到南,由東往西,街頭、家門口、店鋪前隨處可見三三兩兩的民眾焚香燭、祭三牲、燒冥紙的祭祀場面。
盡管連日來臺北持續36攝氏度左右的高溫,但這座現代化大都市卻向人們展示了極為傳統的一面:在很多街道兩旁,隔幾十步遠就擺放著一個堆滿貢品的香案,其上香煙裊裊,案前都有一個小火盆,人們將早已準備好的冥紙一疊疊續入火盆,還有人在香案前雙手合十祭拜祈福。身前街道上高速行進著的不盡車流,並沒有影響到他們的虔誠,傳統與現代在這里交織成了一幅別致的中國民俗風情畫。
正往火盆里續放冥紙的臺北一家公司的職員劉德堂說,這種祭祀並無特定所指,所有的逝者,特別是那些無所歸依的亡靈都是祈福的對象。
“我們今天稱逝去的魂靈為‘好兄弟’”,在臺北建築事務所工作的司俊蓉指著插在香案上的兩面小旗告訴記者:“ ‘中元普渡’是為所有的‘往生者’,這是中國人根子上就有的善良。這樣的活動絕大多數臺灣家庭都會搞。”
據介紹,臺灣最負盛名的中元祭祀活動是基隆市的中元祭,在一連多天的燈放彩、迎鬥燈、燈車遊行等活動後,昨天淩晨1時,基隆又舉行了盛大的“放水燈”活動。數千人在夏夜里聚集在淡水河畔,將一盞盞造型別致的紙制中式彩燈放置在水面上,大大小小的彩燈與天上的繁星相輝映,載著人們的祝福順流而去,夜色中的淡水河變得剔透而斑瀾。
一位來自英國的女遊客說:“我以前就聽說中國人有個節日像西方的萬聖節,這次我見識到了,極富東方色彩和中國味。”
今年的“中元普渡”要在臺灣持續到9月初。臺灣的各大道觀、佛寺都要在這期間舉行各種普渡法會。精明的商家在這期間尋找特殊的商機,臺北一家酒店就因為將店堂布置成民間傳說中的地府模樣吸引了大批食客。而有的臺灣媒體則在探討中元節的起源和演進,並從中找尋著這一中國傳統民俗得以流傳的原委。
如同一位臺北街頭的祭祀所言:“這是一種關懷。是中國文化中特有的同情和善良在形式上的表現。”農歷七月的臺北,在展示中國民俗風情的同時,也在向人們傳遞著中國文化中獨特的關愛和善良。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