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5日電 兩岸週末包機昨日正式開始實施,大陸居民赴臺旅遊首發團啟動。臺灣作家楊渡在今日出版的《聯合報》上撰文説,兩岸新時代終於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正悄悄展開。
原文摘錄如下:
七月四日早上八點,接到一個大陸朋友的手機簡訊:“今天到臺灣,晚上可以一起吃飯嗎?”
直航的第一天早晨,所謂“兩岸生活圈”的“第一感”,就是這樣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形態,一種不同於以往的交流方式,以及思維方式,正悄悄展開。
以往兩岸交往,往往是大陸方面説:“你什麼時候有空,來上海一談。”現在,是上海方面説:“明日飛臺北,下午可否見面談談?”
這就是兩岸直航後的最大變化。兩岸新時代終於開始了。最關鍵的是整個心理感覺完全變了。
從馬英九“兩岸一日生活圈”的表述,民間充滿商機的期待,都讓人覺得這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在全球性的通貨膨脹與經濟不景氣聲中,唯一讓人感到欣喜的正面訊息。然而它絕對不僅是經濟面的,文化與心理層面的影響更大。
從心理面看。它讓兩岸文化貼得更近。大陸旅客要的絕對不只是觀光,正如早期到大陸去的臺灣觀光團,津津樂道的是臺灣所未曾有的人文風貌。北方荒涼的大草原,九寨溝的獨特水質顏色,新疆無邊無際的沙漠,少數民族的飲食與文化等等。然而,臺灣在人文上準備好了嗎?
曾聽大陸文化界的朋友説過,他旅遊過大陸及歐美許多地方,最喜歡的,卻是臺灣的九份。為什麼?他説,那裏有一種細緻的人文風景,安靜的小鎮氣息,一種細細生活的品味。它會讓人有一種“流連”的感覺。他的説法,讓我忍不住想起京都。雖然我知道九份遠遠比不上京都,但它卻有可能發展出一種旅遊文化。
我們該問的因此是:大陸觀光客需要的是什麼?早期必然是與中國近代歷史有關的故宮、兩蔣、張學良故居等,然而臺灣的文化産業呢?我們有沒有足以讓大陸旅客想去的書店?文化表演團體如雲門、表演工作坊等,有沒有可能因為觀光客而形成長期性的表演,讓週末時旅客可以欣賞到臺灣文化的精華?還有時尚産業,有沒有可能形成品牌效應,讓臺灣的時尚産業因為大陸旅客的加入,而有更大的市場腹地,建立臺灣特殊的自我品牌?…
還有像茶文化,臺灣有沒有賣茶之外,藉由茶館形成一種茶文化?臺灣茶葉外銷世界的長遠歷史,顯現臺灣在全球化的位置,臺北市大稻埕一帶,能不能形成新景觀,讓茶文化更細緻呈現?
臺灣歷史最為特殊的全球化歷程,不同時期的殖民文化,要如何透過旅程安排,看建築,看古跡,也看現代的表演才能讓大陸旅客了解更真實的臺灣內在精神。
政府不應只是期待旅遊業者自己安排,而要更主動的讓文化觀光特色凸顯出來。香港旅遊局每年花費大量預算行銷香港,臺灣也應在大陸做足夠宣傳,讓大陸旅客有更深層的文化體會,他們會更愛臺灣。
是的,讓旅客來臺灣,愛上臺灣,愛上一種生活方式,愛上一種文化氛圍,旅客才會不斷的再來。
唯有做了這樣的功夫之後,或許有一天,我們早晨醒來,會接到大陸朋友的手機簡訊説:“本週末到臺北,下午在茶館開會,晚上一起去看雲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