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臺北故宮博物院

時間:2007-08-14 19:22   來源:台灣網

  臺北“故宮博物院” 原于臺中縣霧峰鄉北溝新建的山邊庫房存放,又開鑿防空山洞。聯管處時期,進行對文物的抽查、清點;接著從事整理編目,先後編印了多種書籍,並有小型陳列室對外開放參觀。其間也曾挑選精品前往美國,先後在華盛頓國家美術館等五處展出,也參加過紐約 “世界博覽會” 。北溝場地有限,交通不便,無法發揮博物館應有的功能,因而決定遷建新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 新址位於臺北市外雙溪,于1965年“國父誕辰紀念日”興建完成,為一座中國宮殿式的建築。院內藏有全世界最多的無價中華藝術寶藏,其收藏品的年代幾乎涵蓋了整部五千年的中國歷史。院內提供了中、英、法、德、日、西、韓等七國語言專業導覽,定期舉辦各類文物研習課程、專題演講及巡迴展出活動,出版一百三十種以上的刊物及專輯,落實文化傳承工作。此處是遊客來臺必訪之地。

  院內典藏了歷代文物藝術精粹;舉凡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雕刻、善本圖書、文獻檔案等等,品類豐富,近七十萬件展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光輝。 “故宮博物院” 于1965年落成,採中國宮廷式設計,倣北京 “故宮博物院” 形式,與美、英、法(羅浮宮)收藏之豐富,舉世公認並列世界四大博物館,成為中國藝術文化研究及保存的重鎮。博物院內62萬件收藏品中,大多數是昔日中國皇室的收集品,始自一千多年前的宋朝。 “故宮博物院” 自2001年八月十四日起,展覽館局部開放拍攝,全館禁用閃光燈,惟須注意的是于展場內攝影而取得之文物及展場陳設畫面或影像,院方仍擁有專屬權。

 

   “故宮博物院” 新館為中國宮殿式建築,樓高四層,鬥拱出踩、棟宇翚飛、綠瓦黃脊,後又經1967年、1969年兩次擴建,並於1985年進行展場重新規畫整修,現在一、二、三層為展覽陳列空間,四樓為休憩茶座 “三希堂” 。院區左側 “至善園” 1984年動工;園內融合中國傳統園林理念,樓臺入畫,片石生情,小橋流水,靈沼曲徑,表現樸實悠閒的情趣。亭臺梁柱,鐫刻古賢法書聯句,翰逸神飛,更增遊賞雅致。院區右側畸零地辟建開放性庭園── “至德園” ,園中曲橋池沼、小亭憑望。每逢秋夜清涼,桂馥荷香,迎風飄送,更令人神馳嚮往,久久不已。1983年五月,張大千先生的家屬將張大千生前的住所 “摩耶精舍” ,捐贈歸故宮管理;故宮因此成立 “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供民眾申請參觀。  

  交通資訊

  自行開車

  1、 “國道” 一號:由濱江交流道下,左轉大直橋過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右轉即可到達。

  2、 “國道” 一號:由內湖交流道下,左轉快速道路至內湖路一段,過自強隧道于故宮路與至善路口轉即可到達。

 

  搭乘大眾運輸:

  1、公車:搭乘小18、小19、紅30、213、255、255(區間車)、304承德線、304重慶線至臺北 “故宮博物院” 站即可到達。

  2、捷運:搭乘淡水線捷運至士林站,轉乘255、304承德線、304重慶線、小19、紅30至臺北 “故宮博物院” 站即可到達。

編輯:鐘寶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