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山東經濟總量全國第三

時間:2010-05-11 18:48   來源:青島新聞網
  繼2004年經濟普查導致地方的經濟排名發生重大變化後,2008年的第二次經濟普查將再次重排各地的經濟名次。

  其中顯著的變化是,位居第三的經濟大省江蘇重回2008年經濟增速第二的位置。這與2004年經濟普查後,山東成為第二經濟大省形成對比。與此同時,江蘇的工業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工業利潤首次為全國第一(2008年)。

  “不是我們追得快,是普查後我們的總量增加了,但是有些省份的總量反而下降了。”一位地方統計局的人士説。

  根據記者了解,目前國家統計局已經掌握了各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普查數據,並將每個省的數據反饋給地方,是部分省市已了解到自己2008年的經濟排名變化。

  陜西省政府在1月11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宣佈該省2008年GDP總量上調463億元。其在全國的排名由19位上升到18位。

  一位接近國家統計局的人士指出,本次經濟普查後的一個變化是,一些西部省份的GDP總量上升較快,名次也有所前移,由此反映出的轉變發展方式方面,江蘇、陜西等省市的經驗具有借鑒意義。

  此次調整幅度較低

  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數據調整後,全國31個省(市、區)GDP總量排名,共有5個省(市、區)位次前移,7省(市、區)位次後移。

  一位統計部門的人士透露,2008年經濟普查後全國各個省GDP名次位移沒有上次劇烈,原因是數據上調有限,“西部不少省份名次上升,可能與第三産業發展較快有關,比如內蒙古、重慶等就是例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09年12月25日發佈的數據顯示,2008年第二次經濟普查後中國GDP修正值為314045億元,比原來多出13375億元。主要原因是第三産業的比重有所增加。2008年9.6%的GDP增速由此提高了0.6個百分點。

  這與2004年中國普查後GDP總量為增多2.3萬億元,有所不同。因此,地方GDP排名位次變化不太顯著。

  以陜西為例,陜西2008年普查修訂後全省GDP總量為7314.58億元。比2008年初步核算數增加463.26億元,總量增加6.8%。增速提高0.8個百分點,達到16.4%。陜西的位次上升了1位。

  而在2004年經濟普查後,陜西省GDP位次由22位上升到19位。

  北京也類似,2004年北京經濟普查後的GDP總量凈增41%,在全國的位次,從原來的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排名上升幅度居全國第一。

  但是2008年經濟普查後,北京在全國名次上升幅度大致在兩個位次,“工業增加值普查後的數據比之前要低,但是第三産業是增加的,這導致普查後的經濟增長也增加了。”一位統計部門的人士對記者説。

  江蘇重回第二經濟大省

  江蘇在2003年時是全國第二經濟大省,但是其經濟總量與當時位列第三的山東差距很小,比如2003年江蘇初步統計的GDP總量在12451億元,僅僅超過山東20億元左右。2004年經濟普查後,江蘇的經濟總量略低於山東,位居全國第三。

  此後山東經濟繼續加快,山東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上超過廣東,成為第一工業大省。到了2008年,江蘇初步核算的經濟總量為30024億元,低於山東約1000億元。這一年,江蘇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為14759億元,與山東有近2000億元的距離。但是在服務業領域,江蘇要比山東多1000億。

  但是本輪經濟普查改變了江蘇和山東2008年的實力對比。

  “由於本次經濟普查後,江蘇的工業和第三産業都比普查前增加了,而有些省份減少,所以(2008年)江蘇省經濟重回全國第二。”一位地方統計局人士説。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排名上升的省份,一般都是普查後第三産業數據上調的省份,比如陜西,本次普查陜西2008年第三産業增加值2699.74億元,比初步核算數增加19.7%,而第二産業增加值僅比初步核算數增加0.5%。

 

陜西統計局副局長張曉光1月11日指出,陜西的普查數據變化,説明“第三産業比重明顯上升,産業結構得到了進一步優化。”

  而江蘇2008年經濟總量能在全國排名第二,工業利潤達到全國第一,背後的含義則更是意味深長。根據國家統計局公佈的普查數字,2008年,工業企業法人單位主營業務收入佔全國第一位的是江蘇,比重為13.2%,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投入在全國也是第一。

  國家發改委宏觀院研究員黃振奇告訴記者,工業增加值包括利潤、稅收、員工工資和企業折舊,江蘇的工業利潤在2008年全國第一,可能與科技投入第一有關,“按這樣的發展趨勢,江蘇的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也有望修正為2008年全國第一。這説明江蘇依靠科技和技術創新,在轉變發展方式上,走出了新的路子。”他説。


 

編輯:宿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