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漫步"鄉間小路" 體驗遼寧綠色生態

時間:2010-07-06 15:29   來源:華夏經緯網

  近期出版的臺灣知名雜誌《鄉間小路》2005年2月號,圖文並茂地引領臺灣讀者漫步“鄉間小路”,體驗遼寧獨特的綠色生態和資源寶庫。

  該刊發表文章,專門介紹了遼寧的生態優勢。位在遼寧省東部的桓仁滿族自治縣,人口約30萬人,包括滿、漢、回、蒙與朝鮮等各民族,其中以滿族佔多數。縣內的生態農業與民族文化極有特色。桓仁滿族自治縣先後制定了“水庫漁業資源保護條例”、“封山育林管理條例”、“野生藥用植物保護條例”和“五女山山城保護條例”,為少數民族自治縣的經濟發展、保護併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弘揚民族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桓仁縣現在的經濟綜合實力與國民每人平均收入,均已列入全省的前列。

  縣城的滿族母親河“渾河”岸邊,不少民眾悠然地釣魚,他們釣到的魚,同樣是臺灣河塘經常可見的鯽魚。渾江水質清凈,岸邊濕地與江中沙洲有許多白鷺與雁鴨等鳥類覓食,整個生態環境顯得十分良好。

  桓仁的水利資源甚為豐沛,較大的河川有70多條,大小沼澤104個,泉眼254處,全縣水域面積近40萬畝,水資源總量47億立方米。現在正進行供應遼寧省中部城市的重大輸水工程建設,未來瀋陽和周邊大範圍區域內的城市皆能受益。

  近年來,桓仁縣加速推動國家生態示範大縣和全省生態經濟強縣的相關建設,由於此地長期是遼寧省的綠色屏障和水源涵養地,被列為全國生態示範區建設試點縣,制定了國家級生態示範區建設總體規劃,全面實施生態工程和生態産業,現已獲得可觀成果。

  桓仁縣的道路兩旁,觸目可見濃郁茂密的森林,桓仁把林業當成生態之母和致富之源的永續發展建設,目前全縣每年以平均10萬畝的造林速度推進。9年來,已累計造林百萬多畝,封山育林面積達到210多萬畝,全縣森林率高73.6%。包括庫區國家級森林公園、大洼領森林公園、佛頂山國家自然保護區等各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森林公園、水源保護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等,總面積高達260萬畝,約佔全縣總陸地面積的一半,名列遼寧省之首。因此,桓仁成為東北三省著名的“綠色寶庫”。

  利用旺盛無窮的生態資源基礎,桓仁縣發展出強大的生態産業和綠色經濟,引起新一波的産業革命,近年已順利成功地調整了全縣的産業結構。首先,反映在生態旅遊方面。最近幾年,桓仁都是以50%以上的驚人速度,極迅速發發展。每年前來游水玩水、休閒渡假和享受森林浴的遊客,達到30多萬人次,收入達20億多人民幣。

  其次,是建立林業生態産業體系,農民種植果樹、中草藥、蘑菇,並且發展養殖業,全縣已發展出以優勢幹堅果為主的經濟林近50萬畝,年創産值4000多萬元,是中國幹堅果生産大縣。

  林地藥材種植18萬畝,年産值約1.6億元。桓仁不少農民已成為全國知名的“參王”和“藥王”,農民收入普遍提高。以大葉芹、刺嫩芽和刺五加等品種為主的山野菜,人工栽培面積約40萬畝,年産值達500多萬元。全縣封溝978條,放養林蛙3億多尾,年生産成熟的商品林蛙達到5000萬隻,年産值約1.7億元。木耳和香菇等食用菌,年生産值達到6000多萬元。

  境地內低窪地盛産屬於中國頂級的綠色大米。非常幸運地,在桓仁品嘗到剛收成的著名“貢米”,此大米是由五常一號改良的五常二號品種,味道特別甘香可口。

  最後,是綠色加工産業發展迅速旺盛。量多質佳的中藥材資源,培育發展出科技含量高的綠色制藥産業。利用豐富的山葡萄、山核桃、紅松果仁和山野菜等純天然資源,桓仁已陸續建成了五女山綠色食品等加工企業,全縣林副産品加工年産值達到5億多元。(佟光英 廖苔軒)(遼寧臺辦)

編輯:石宏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