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孔令宏(浙江大學道教文化研究中心,杭州,310028)
張三丰,據説名通,又名金、全一、君寶、思廉、玄素、玄化等,字君實,又字玄玄、山峰、三峰、鉉一等,號昆陽,又號玄玄子。因為他不修邊幅,人們稱他為張邋遢。關於他的籍貫,有多種説法,但多數人認為是遼陽懿州(今遼寧彰武西南)。他雲遊四方,行蹤不定,遺世獨立。他的生卒年代無從確考。《名山藏》説張三丰生於金朝,元初與劉秉忠一同師事海雲禪師,明代初年已一百餘歲。《三豐全書 蘆汀夜話》記載,張三丰自稱生於蒙古定宗三年(西元1248年),曾為中山博陵縣令,後棄官出家,在終南山遇到火龍真人,被授予丹訣,後赴武當山修煉,不久出走,不知所往。在武當山時張三丰曾對人説:“此山異日當大顯” 。後來明成祖在武當山大興土木,目的是搜捕建文皇帝和尋找張三丰,這恰好應證了張三丰的預言。不過,一般認為,他出生於元末明初,卒于明代中晚期。張三丰是全真道道士。他精通內丹功法,獲得超常的特異功能,能夠日行千里,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寒暑只是一衲一蓑,一餐能食升斗,也能數月不食。他救濟度人,有許多靈異之事。他詩文書畫俱精,性格開朗,“善嬉諧,旁若無人”,灑脫不羈,是呂洞賓以來的又一個“活神仙”。他一開始居住在寶雞,後來到武當山,對武當山的興盛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據説他還擅長拳術,創立了武當內家拳。明代皇帝,如太祖、成祖均派遣使者求訪,都沒有找到,但傳説他用書墨回答了這些皇帝。明英宗天順三年(西元1459年)被封為“通微顯化真人”,憲宗成化二十二年(西元1486年)封為“韜光尚志真仙”,世宗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年)被封為“清虛元妙真君”,天啟三年(西元1623年),熹宗因扶乩有靈,加封張三丰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帝王的崇仰褒封,道教界的神化,民間的傳説,給張三丰抹上了一層層恍惚迷離的面紗,以至於很難弄清他的真實面目。明代末年都穆在《遊王屋山記》中説遇到張三丰的弟子陳性常,陳説張三丰在正統年間時尚在世。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李西月還自稱遇到了張三丰。
張三丰的著作有《大道論》、《道言淺近説》、《無根樹》、《玄機直講》、《大道歌》、《煉鉛歌》、《瓊話詩》、《麗春院》、《青羊宮留題》、《金源還丹歌》、《真仙了道歌》、《靈寶源流》、《三豐丹訣》、《張三丰太極煉丹秘訣》等。其中《靈寶源流》是一部系統介紹張三丰練功秘訣的專門著作,由《秘傳用功口訣》、《證驗秘訣》、《關竅秘旨》、《三寶三要秘旨》、《戒行》、《關鍵》、《潔凈》、《寧體訣》、《性命根蒂秘旨》、《玄牝妙用秘旨》等主要內容組成。後世對張三丰作品的輯集有孫天仁所輯的《三豐張真人神速萬應方》,此外,汪錫齡于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搜輯成《三豐祖師全集》,李西月據此殘本補充後於道光二十四年(西元1844年)編為《張三丰先生全集》。但《張三丰先生全集》的內容不完全是張三丰個人的著作,其中不少內容是張三丰弟子的傳記、道派承傳、後人的著作和靈異事跡等,而且有些題為張三丰所著的篇卷也未必真是張三丰所著,所以這部書實為隱仙派事跡、著述的彙編。但其中的《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據稱就是《明史 藝文志》中所著錄的《金丹直指》、《金丹秘訣》。
一、張三丰的丹道思想
張三丰的思想特點是匯納三教,以道為主。他認為:“儒也者,行道濟時者也;佛也者,悟道覺世者也;仙也者,藏道度人者也。各講各的妙處,合講合的好處,何必口舌是非哉!夫道者,無非窮理盡性,以至於命而已矣!” 在他看來,三教之道實質是相同的,都是“窮理盡性而致命”,只不過修煉的路徑不同罷了。三教都濟世度人,只不過手段和方式不同罷了,不必要去爭論誰對誰錯,孰高孰低。在《正教篇》中,他認為,三教讚應社會治化的實質是一樣的:“孔之仁民,老之濟世,牟尼之救苦,皆利人也,修己利人,其趨一也。”他進一步從性、理的高度來解釋三教修己利人這一共同點,認為“人以性而由天之理”,即人之性可以上達天理,途徑則有內外兩種。“夫欲由其理,則外盡倫常者其理,內盡慎獨者其理。忠孝友恭衷乎內也,然著其光輝則在外也。喜怒哀樂見乎外也,然守其未發則在內也。明朗朗天,活潑潑地,盡其性而內丹成矣。” 儒家盡性的手段是在形之於外的行為活動中遵循倫常規範,道教盡性的手段是在身內默默修養。內外是相通一體的。忠、孝、友、恭等倫常規範的遵循發之於內,但終究要表現于外在的行為活動中。默修慎獨功夫中的喜、怒、哀、樂等形之於外,但它的未發狀態同樣是在身內。儒家和道教上達天理的功夫是一致的。儒家盡性而窮理,道教盡性而成丹,而丹無非是一塊天理罷了。張三丰這樣就以“性”與“理”一體之説把道教出世的內丹之道與儒家入世的倫理之道之間的隔閡、矛盾消弭于無間。在張三丰看來,全仙道首先要全人道,全人道則要以正心誠意、滅物欲存道本為功夫。《三豐全集》卷三《玄機直講》説:“修道以修身為大,然修身必先正心誠意。意誠心正,則物欲皆除,然後講立基之本。”這頗近凈明道的思想。他甚至説:“學長生者,只要以陰功為體,金丹為用,則天數亦可逃也。” 所謂“陰功”,即在世俗社會中積功累德。這是以儒家的倫常之道為“體”,以道教的內丹之道為“用”,説明他的思想有濃厚的理學氣味。不過,張三丰不是簡單的合會理學,他強調,“真心”、“真意”是忠孝等倫理行為得以出現的前提,至大至綱的倫理節氣源於“真氣”。道教的修心煉氣功夫是儒家倫理實踐的基礎,不可或缺。他説:“若無真心真意,必不能盡忠孝立大節也。蓋忠孝者本乎真心,大節者原乎真氣,欲得真心真氣,又當以靜為主。”要做到以靜為主,就要修煉道教內丹。
張三丰認為,道是萬物的本源和本體,統無極而生太極,對人而言則是性命的本源。他認為,窮理盡性以至於命雖然是儒家的觀點,但道教把它闡發得最為透徹。他確實為此作了努力。他在《大道論》中説,從人的生命歷程來看,沒有出生之前是一片太虛,這是無極的階段。無極為陰靜,所以陽也靜。父母即將生人時,一片靈氣投入胎中,這是太極的階段。太極為陽動,所以陰也動。這樣陰陽相推而生八卦,八卦相互盈蕩,由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具體來説,男女交媾之初,男精女血混成一物,這是人身的根本。此後父精藏于腎,母血藏於心,心和腎通過氣脈相互連通,隨著母親一起呼吸,經過十個月的發育,形體齊全,就脫離母親腹部。人出生之後,“性渾于無識,又以無極統其神;命資于有生,復乙太極育其氣。氣脈靜而內蘊元神,則曰真性;神思靜而中長元氣,則曰真命。”這時,性渾渾然而沒有對外物的認知,心神的狀態就象無極階段的狀態一樣。命隨著氣生育人而來,其狀態就象太極階段一樣。氣脈寧靜而內蘊元神,這是真性。心神力圖寧靜而使元氣成長,這是真命。初生的嬰兒渾渾淪淪,充滿了天性天命。可惜嬰兒長大之後,這種狀態就被遮蔽、隔絕了。人如果能以這天性復返天命,就能得道。把無極、太極、陰陽的本源論直接與人的身、心、性、命聯繫起來,把本源論與人的出生直接掛鉤,這一思想,雖然前人有些思想萌芽,但沒有張三丰闡述得這樣具體、系統。這是張三丰思想中的獨到之處之一。這一思想,對明清道教內丹學頗有影響。
張三丰進一步把上述無極——太極——陰陽的本源論用於指導內丹修煉,把人在父母未生前歸為無極,父母施生之始為太極。所以,修丹就是率天性以復其命,歸根返本。他認為,得道之時,“居不夜之天,玩長春之景,與天地同久,日月同明,此正大丈夫分內事也!”
張三丰內丹思想的學術淵源是《還丹復命篇》的“只要凝神入氣穴”(即意守下丹田),上承全真道南宗丹法強調命的修煉,但在修煉路徑上則與北宗類似,“無為之後,繼以有為,有為之後,復返無為而已。” 先“無為”即“修心煉性”在先:“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 。張三丰認為,修道必須首先修心煉性,修心即存心,也就是築基;煉性即養性,也就是煉己。“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性在心內,心包性外,是性為定理之主人。心為棲性之廬舍。修心者,存心也。煉性者,養性也。存心者,堅固城郭,不使房屋倒塌,即築基也;養性者,澆培鄞鄂,務使內藥成全,即煉己也。心朗朗,性安安,情慾不幹,無思無慮,心與性內外坦然,不煩不惱,此修心煉性之效,即內丹也。” 修心煉性要達到情感、慾望不干擾心神,無思無慮,心中清明,性安適寧靜,身心內外坦然,沒有憂愁煩惱的效果。在他看來,心性的修煉不只在煉己築基階段重要,在正式的煉功階段,即從有為復返無為的階段,同樣重要,其表現形式即在煉功的每一刻都要做到心息相依。在這個意義上,他不同意前人機械地把內丹修煉劃分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等階段的觀點,認為煉丹得時時刻刻以靜為本,在修煉的每時每刻,實際上都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功夫在內。他説:“夫靜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功夫在內。”這是一個嶄新的觀點,雖有違于前人的觀點,但符合於內丹修煉的實際。
在具體修煉方法上,張三丰對此前全真道的方法多有改進。他重視煉己功夫,把“收心攝念”,“正心誠意”,除盡物欲,排除雜念作為煉丹立基的根本,喚醒“真意”、“真心”、“真神”,從“凝神調息,調息凝神”入手,以“心平氣和”即所謂的“玄關一竅”為要。“凝神”就是心以意守下丹田,“調息”即心引領身中之氣匯歸於下丹田。張三丰對玄關解釋道:“玄關者,氣穴也。氣穴者,神入氣中,如在深穴之中也。神氣相戀,則玄關之體已立。” 玄關有體有用,“寂然不動”是其體,“感而遂通”是其用。神凝息調之後,加以守竅功夫,意守下丹田,調勻呼吸,心息相依,使得呼吸逐漸均勻微細而達到“真息”,即“胎息”的狀態。然後經過“河車初運”、“養鄞鄂”、“衝關蕩穢”三個階段而完成修性功夫,轉入攝情歸性,鍛鍊精、氣、神而成就小還丹功夫,再煉命功,成就“金液還丹”功夫。此時以藥為本,要掌握好火候,及時採藥,“內藥是精,外藥是炁,內藥養性,外藥養命”,以外藥求內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經過“河車真動”、“五行配合”而成“九轉大還丹”,再溫養十個月,就可“嬰兒”出現,然後面壁九年,煉神還虛,陽神脫體,經過乳哺溫養後,就可生死自在,成就天仙。
此外,張三丰還擅長“蟄龍法”,其法如《三豐全書 漁父詞》所雲:“蟄法無聲卻有聲,聲聲説與內心聽。神默默,氣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這是繼承北宋陳摶的睡功而有所改進的新的睡功修煉方法。 《玄要篇》是張三丰的內丹歌訣專集,共計收錄詩、詞、曲、道情二百二十多首,內容通俗易懂,全面地反映了他的性命雙修,方合神仙之道的思想,以及內丹術的觀點和方法。
《無根樹》是張三丰的另一部很有影響的著作 。其中收有道情二十四首。它公開提出了“神仙裁接法”,主張“無酒無花道不成”,“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嘆迷徒,太模糊,靜坐孤修氣轉枯”,也就是陰陽雙修。《無根樹》得到了道教中人的高度評價。何西復認為它“與紫陽《悟真》後先伯仲” 。劉一明為它作註釋,並在注末稱讚説:“吐老莊之秘密,續鐘呂之心傳。揭示先天妙理,劈開曲徑虛懸。鼎爐邪正分判,藥物真假顯然。空色混為一氣,剛柔匹配兩弦。噫!丹法始終皆泄盡,火符進退皆寫全。二十四詞長生訣,知者便成不死仙。”
張三丰還把少林寺的外家拳改造為內家拳,是武當內家拳的創始人。晚近流傳的太極拳、八卦拳、形意拳等,都與張三丰創立的內家拳有淵源關係。由此可見張三丰對中國武術事業的貢獻。
二、張三丰的隱思想 張三丰是一個生機盎然,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三豐全集 嘆出家道情》把他的人生觀和生活情趣表達得淋漓盡致:
嘆出家,倒也學了些散淡逍遙,順逆顛倒通玄妙。一瓢飯能吃多少,三杯酒面像仙桃,華街柳巷呵呵笑,小葫蘆常挂在腰,萬靈丹帶上幾包。到處與人行方便,遇緣時美酒佳肴,淡薄時飲水簞瓢。富貴窮通由天造,任憑他身挂紫袍,任憑他駿馬金貂,轉眼難免無常到,三寸氣縹縹渺渺,一家人哭哭叫叫,那管你子賢孫孝。算將來修道為高。延年壽病減災消,無憂無慮無煩惱。等時來到步雲霄,會八仙去上仙橋,那時方顯玄中妙。 當然,張三丰並未完全主張出家。他認為,“學道以丹基為本,丹基既凝,即可回家躬耕養親,做幾年高士醇儒,然後入山尋師了全大道” 。得道之後,不要以黃白術到朝廷賣弄,應該“高隱洞天,深藏福地”,“隱顯度世,以待天符,白日飛升,不露圭角,此方為無上上品真人”。在明代物欲橫流的社會環境中,在明代道教世俗化非常鮮明的背景中,張三丰不以黃白術邀寵求富求貴的信念,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張三丰處理出世與入世關係的觀點,與南宗張伯端所主張的“未煉還丹莫隱山”在順序上正好相反,實際上是全真道北宗先性後命的思想路線在處理出世與入世關係上的體現。再則,他把煉丹的首尾兩頭都放在出家的隱居生活中,這與南宗頗為不同,卻與北宗早期的思想很接近。張三丰對出世與入世關係的思想,雖然沒有白玉蟾的系統深刻,但仍然有其價值。它不是簡單地主張出世好還是入世好,也不好高騖遠地撇開行為的形式而追求心的虛靜,而是著眼于一般人內丹修煉的實際情況,把這一問題放到修煉的過程中去進行討論。這符合道教以實踐為本,在實踐中探討理論問題的精蘊。當然,就精神實質來説,張三丰並非不懂得“在家出家,在塵出塵,在事不留事,在物不戀物” 的道理。張三丰在理論上提出這樣的主張,在行動上,他也確實身體力行地做到了。
三、結語
張三丰的內丹功法頗具特色,內丹思想也有精湛創新之處,這對後世影響很大。張三丰的內丹思想,既具有心性境界論的鮮明特點,又有程式化、體系化的特點,是宋元內丹思想向明代中期以後的內丹思想的轉捩點,具有明顯的過渡時期的特點。
張三丰的弟子有丘玄清、盧秋雲、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等道士,還有沈萬三、余十舍、陸德原、王宗道、李性之等世俗之人。
張三丰的思想,經過上述弟子的闡揚,形成以他為祖師、不同於全真道的新道派,被稱為隱仙派、隱派、猶龍派、自然派、邋遢派。隱仙派所尊崇的道教經典主要是:《鬥姆元尊九皇真經》、《三教靈妙真經》、《三教靈應真經》、《三教靈通真經》、《洞玄度人真經》、《菩提真經》等。這些經典反映了隱仙派的教義、尊奉的神譜、齋醮科儀等內容。隱仙派中尚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豐派、三豐祖師日新派、三豐祖師蓬萊派、松塔派等多個支派。清代李西月的內丹西派也宗承張三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