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立志 (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十堰分院武當文化研究所)
摘 要:“太和”思想包含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等四個方面。本文從這四個方面出發,探討了“太和”思想對武當山景觀中象徵數字、環境設計、宮觀命名、神像雕塑、匾聯內容等方面的影響,指出古代匠師設計的武當山景觀體現了“太和”思想。
武當山古建築群是著名的道教文化景觀,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典範,1994年12月,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中國古代的建築師在設計武當山景觀時,受到道教“太和”思想的深刻影響。明成祖大修武當山宮觀時曾下聖旨説:“武當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為大岳太和山。大頂金殿,名大岳太和宮。”〔1〕(P23)此後,明代皇帝頒布的數百道聖旨及所有官方文件均稱武當山為太和山。“太和”一詞有什麼涵義?古代景觀設計師通過什麼途徑來表達“太和”思想?這無疑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問題。
早在六朝之前,武當山就有了“太和山”的別名。而“太和”一詞出自《周易 乾卦 彖辭》:“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2〕(P6)意思是説,大自然的運作變化,萬物各自靜定精神,保持完滿的和諧,萬物就能順利發展。中國古代思想家認為,在宇宙未分化出具體事物之前,宇宙本來是和諧的,沒有什麼不和諧;在宇宙分化出天地萬物(包括人)之後,如果不使和諧喪失,這才叫“太和”。可見“太和”包涵著“普遍和諧”的意義。北京大學湯一介教授認為,“普遍和諧”觀念至少應包含四個層面,即自然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人的和諧以及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3〕(P3)。被稱為“太和山”的武當山,其景觀設計的立意實際上也包含了這四個層面的和諧觀念,體現了太和——普遍和諧的思想。
“太和”思想反映在天道觀上,主要是把“天”或“天地”看成一個和諧的整體。中國道教儀式有相當部分是祈禱天地交泰、萬物化生,君王與天地合德,達成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局面。被道教奉為經典的《周易》認為:天地交合,象徵通泰,君主因此裁節促成天地交通之道,輔助讚勉天地化生之宜,以此保祐天下百姓〔2〕(P106)。古代道士和信奉道教的帝王認為,宇宙之道在於天地交泰——自然和諧。天地交感才能帶來萬物化育生長。因此,他們在主持名山景觀設計時,常常用天地之數來統計峰岩溪澗,而宮觀神路的數量也有意與天地之數相吻合,以表達祈求天地交感、風調雨順、萬物皆化、百谷豐登的深層目的。
在《周易》中,一、三、五、七、九被稱為天數,二、四、六、八、十被稱為地數。中國古代人本著天圓地方的觀念,在計算圓方之形的周長時發現:如果圓的直徑和方的邊徑相等時,則圓方的周徑比約為三比四,因此古人就以三稱圓,以四稱方。由於古人把天稱為大圓,把地稱為大方,故而三、四兩數不僅是圓方的象徵數字,更是十個天地數中真正的天地之數。天三地四既是真正的天地數,那麼這兩個數字的任何倍數也同樣是天地數,如三的倍數九,四的倍數八等。又由於古人認為天九地八分別是天地的至極之數,因而把八的三倍(8 3=24)“二十四”,九的四倍(9 4=36)“三十六”及八和九的乘積(8 9=72)“七十二”等數字,視為可以“配天配地”、達成天地交感、萬物化生的神秘數字〔4〕(P616-717)。
在宋代文獻中,統計武當山的自然景觀的數字已被賦予了天地交泰的神秘色彩,“七十二峰”、“三十六峰”之説已見於南宋王象之的《輿地紀勝》等書。元代武當道士劉道明著《武當福地總真集》引《玄天上帝讚》説:“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澗水長鳴。三十六岩多隱士,葬在吾山骨地青”。這裡神秘數字不僅象徵著天地因交感而産生的那種神秘化生力量,而且象徵著希望與天地合德,法象天地之道的目的。
武當山的人文景觀主要是道教宮觀建築。古代道士在設計宮觀時也有意選擇天地之數,如元代就有“山列九宮八觀”之説,明永樂年間敕建的宮觀分佈在一百多公里長的神道兩旁,而其數量則剛好是九宮八觀。明成祖敕造的金殿為重檐廡殿式頂,正好是九條屋脊八個屋面。五龍宮有玄帝殿、啟聖殿,“二殿階合九重,前五重為級八十一,後四重為階七十二,望之如在天上,真所謂上帝居也”〔1〕(P258)。負責武當山景觀設計的道士孫碧雲等,顯然知道“八”、“九”、“七十二”等神秘數字具有象徵天地交泰、自然和諧的意義,他們根據皇帝的旨意修造宮觀,用以祭祀天神,自然是希望達到與天地合德,使天地交感、萬物化生、風調雨順、百谷豐登的理想目的。
“太和”思想反映在天人觀上,主要是倡導人與自然的和諧,即道法自然,天人合諧。老子在《道德經》中説:“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唐代道士成玄英説:“隨造化之物性,順自然之本性”。這些話強調的是人類應當順應自然之道,尊重大自然的客觀規律,保持與大自然協調相處的和諧關係。天人和諧指天道與人道、自然與人為相通、相類,講求天人之相互協調,和諧和統一。道法自然,天人和諧的觀念,在武當山景觀設計中有明顯體現。
武當山地形複雜多變,宮觀庵堂等人工建築很難象平原地帶那樣展開橫向鋪陳,也難以保持建築中軸線的一以貫之。古代的建築師們沒有採取大刀闊斧地改造自然的做法,沒有用大規模平整土地、改造地形來牽就方正格局,而是以道法自然思想為指導,因地制宜地設計建築物。如南岩天一真慶宮建築在半山腰的岩阿上,石殿的體量是根據岩阿的大小來確定的,看上去一點也不突兀,而象從山中長出來的一樣;又如太子坡復真觀背依獅子山,面臨九渡澗深壑,山門庭院隨著山勢變化而展開,整組建築錯落有致,與地形地貌十分和諧;在修建金頂紫金城時,明成祖專門下聖旨強調不要大規模修動山體,要隨著地勢的高低來修建墻垣,“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 〔1〕(P24)。這説明當時帝王和設計師們是有意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太和”思想,努力使建築物具有親近自然、尊重自然的品質,把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地融為一體。
武當山古神道的選線布設善於與山體地貌相結合而強調自然景觀的特色,或依山面壑,觀煙雲變幻;或臨谷跨澗,聽流水潺潺。按照“宜亭斯亭,宜榭斯榭”的建築理念,沿途建有淵默亭、臨清亭、萬松亭、望仙臺、啟聖臺等亭臺茶庵,供遊人歇息觀景。在長達一百多公里的神道兩旁,野樹修竹任其生長,雜花老藤隨其縱橫,香客遊人漫行其中,在草木的芬芳中體悟生命的樂趣,在淙淙泉水旁品味“道”的真諦,誠可謂道法自然、天人和諧的哲理在景觀設計上的生動體現。
歷代經營武當山的帝王官僚和道士工匠都知道,要實現“天人合一”得靠人自身的努力,人類應該主動地去適應自然、保護自然。古人非常重視保護全山的生態環境,主要表現有:其一,明代皇帝多次頒布敕諭,保護太和山山場,堅決制止砍伐竹木、開墾坡地的違法行為〔1〕(P289-290);其二,明代均州千戶所五千多名正軍余丁奉命常駐武當山修山,祖孫相繼,歷時二百餘年。他們除了維修宮觀外,還在全山修了許多防止山體滑坡和水土流失的石墻,構築了世界上罕見的古代生態保護工程;其三,宋元明清歷代道士都注意在山上植樹造林,尤其是南宋道士房長鬚,堅持在五龍宮一帶栽種杉樹三十餘年,培植灌溉,一刻不停,給當地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四,在道教神話中,凈樂太子在武當山修道四十二年,與山中動物互不侵擾,和睦相處,有“黑虎巡山”、“烏鴉報曉”、“獼猴獻桃”、“梅鹿啣芝”等傳説,反映了道教文化熱愛生命、善待萬物,願意與自然界所有生物和諧共存的理念。
武當山景觀的設計者在處理自然與人工的關係問題上,貫徹了道法自然,天人和諧 的主張,達到了自然與人工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的效果。明代文學家袁中道在《遊太和記》中評價説:一生遊覽的名山景觀很多,“大都自然勝者,窮于點綴;人工極者,損其天趣,故野逸之與濃麗,往往不能相兼。惟此山骨色相和,神彩互發,清不槁,麗不俗,人言五嶽不堪伯仲,良有以也。” 〔5〕(P136)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説武當山是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相結合的典範,體現了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太和”思想反映在社會觀上,主要是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和諧。道教主張尊道貴德,慈儉不爭,以和平寬容的精神對待他人,使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從而達成“萬國咸寧”(普天之下都和美順昌)的局面。老子《道德經》説:“我有三種寶貝,持守而保全著。第一種叫做慈愛,第二種叫做儉嗇,第三種叫做不敢居於天下人的前面。”〔6〕(P319)老子身處亂世,目擊暴力的殘酷面,深深地感到人與人之間慈心的缺乏,因而極力闡揚慈愛,把愛心加上同情感看成是人類友好相處的基本動力。他提倡儉嗇,反對鋪張浪費,反對窮奢極欲;他提倡謙讓、不爭,反對爭強好勝。老子説:“了解‘常道’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6〕(P128)。顯然老子是主張以包容、寬容之心來對待萬物的,而寬容是人類社會和平發展的基石之一。老子反對戰爭,主張和平。他説:“兵革是不祥的東西,大家都怨惡它,所以有道的人不使用它”〔6〕(P193)。萬不得已而使用兵器,最好要淡然處之。老子對待戰爭的態度是:反對戰爭,而又不怕非正義戰爭,並要善於進行正義戰爭。其目的是爭取人類和平,造就一個安定和諧的社會,使人人都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
老子被道教奉為祖師爺,稱為太上老君。他撰寫的《道德經》是道士們課誦的經典,其思想被道士們奉為圭旨。雖然老子的思想博大情深,奧妙無窮,難以用建築語言來詳細闡釋,但建築師們有意設計了一些景觀,讓朝聖者能時時想起老子的事跡和思想。在武當山東神道上,建築師們設計有老君堂、太玄觀、太上岩等景觀,西神道上則有青羊澗、青羊橋、尹喜岩等景觀。展旗峰的太常觀,也以供奉太上老君而著稱。這些景觀或附有關老子及其弟子尹喜的傳説,或以匾聯、塑像等方式宣揚老子慈儉不爭、寬容和平等倫理思想。紫霄宮祖師殿東有“上善池”,其名也來自《道德經》第八章:“上善若水”老子認為: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和萬物相爭,停留在大家所厭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該池以“上善”為名,自然就代表了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思想。
要實現社會生活的和諧,就需要人們崇道貴德,抑惡揚善。道教《太平經》、《太上洞淵神咒經》等經書認為,“末世之民”,“多惡少善”。人性中惡的因素較多,只有崇道行善,積功累德,才能免除天將鬼兵的誅殺。武當山作為一個道教聖地,其設計者也十分重視利用建築、匾聯、雕塑、壁畫等景觀來實施道德教化,如“治世玄岳”牌坊是進入仙山的大門,古代設計者在門外建造沐浴堂、玄都官,靈官殿、回心庵,讓進香者通過沐浴身體、排除雜念,洗心革面,悔過自新。靈官殿內供奉的銅鑄鎏金的王靈官像,高2.22米,被甲執鞭,三目圓睜,虬須怒張,齜牙咧嘴,形象極為威武兇猛,使人觸目驚心。靈官殿門口的對聯寫道:“觀無形,聽無聲,威靈有感;善有福,惡有禍,報應無差”〔7〕(P79)。王靈官作為道教的護法神,能分別善惡,懲惡揚善。因此,武當山許多宮內都設有靈官殿或靈官神像。道教宣揚善惡報應,提倡行善積德,其個人價值目標在於長生成仙,而其社會價值目標在於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實現“國泰民安”、“家國咸寧”的社會理想。
道教對於其他宗教信仰的態度相當寬容,從武當山的神仙塑像看,紫霄宮父母殿供奉有佛教的觀音菩薩;有的客堂對聯寫道:“入門來不分三教,到此地原是一家”〔7〕(P280)。這種海納百川的心態,這種不唯我獨尊,不否定異教的寬容態度,是和平主義的基石。弘揚這種寬容和平的精神,對於當今世界調 整好民族與民族、宗教與宗教、國家與國家之間的關係無疑是有積極作用的。
“太和”思想反映在人生觀上,主要是倡導人自我身心內外的和諧。道教內丹學認為,一個人要修煉成仙,除了修煉命功,煉形煉氣外,還要修煉性功,即摒除各種情慾思慮,使主觀意識之“心”清靜無為,心靜則性安。這就是“性命雙修”。修命解決的是身體上的問題,修性解決的是心理上的問題,只有性命雙修,才能修得“天地之真性命”,成為真仙。所以武當山宮觀中有修真觀、復真觀,遇真宮等宮觀,設計者通過命名來強調道教修行的真清真靜,抱元守一。只有排除各種塵心私欲,才能全性保真,修成神仙。道教在長期的修煉實踐中形成了一整套形神統一、性命雙修的理論和方法,至今仍然有重要的現實價值。現代社會中一些人無止境地追求感官享受,致使身心失調,人格分裂,已成為一種社會病。如果用道教的人生觀教化世人,不為物欲蒙蔽,修身養性,恢復本真,主動去調整自己的生理和心理,使身心內外和諧平衡,這對提高人的生命品質是有積極意義的。
從以上考察可知,古代帝王、道士和建築大師們在設計武當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時,貫徹了“太和”即普遍和諧的觀念,他們通過象徵數字、環境設計、宮觀命名、神像雕塑、匾聯指引提示等途徑,表達了希望天地交泰、天人合一、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宏大理想。因此,我們可以説“太和”二字表達了古代哲匠設計武當山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根本目的。
[參考文獻] 〔1〕楊立志點校.明代武當山誌二種〔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2〕黃壽祺,張善文撰.周易譯注(修訂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湯一介.“太和”觀念對當今人類社會可有之貢獻〔J〕.北京:中國哲學史,1998,(1). 〔4〕楊希枚.先秦文化史論集〔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 〔5〕袁中道.珂雪齋近集〔M〕.上海:上海書店,1982. 〔6〕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譚大江蒐集整理.道教對聯大觀〔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