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扁時代”的臺灣局勢觀察

時間:2006-12-07 09:17   來源:

  6月27日,臺灣“立法院”對“罷免案”進行表決,儘管贊成票超過半數,但終因未達到三分之二(148票)的成案門檻,“罷免案”闖關失敗。陳水扁雖然暫時渡過了權力高危期,但卻使民進黨的掌控力進一步削弱,民進黨形象和聲勢遭受重挫,島內政局繼續朝著有利於泛藍軍的方向發展。島內有利於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因素有所增加,但陳水扁“臺獨冒險”的可能性仍不能完全排除。

  高門檻的制度設計與陳水扁的政治操作是“罷免案”未能過關的主要因素

  雖然在表決前,島內民眾對陳水扁的滿意度僅16%,不滿意度高達69%,60%的民眾要求陳水扁下臺,但“罷免案”卻未能過關,這一結果與“罷免案”的高門檻設計及陳水扁的操作手法密切相關。

  首先,“罷免案”的高門檻成了陳水扁的保護傘。“罷免案”過關須經三分之二“立委”同意,然後交“公民復決”。在泛藍剛剛過半及藍綠對決的氣氛下,“罷免案”難以獲得148位“立委”的支援。

  其次,陳水扁形式上的“權力下放”,緩解了黨內要求其下臺的強大壓力。出於鞏固政權、維護民進黨生存的考慮,處於權力接班恐怖平衡之中的“四大天王”宣稱“鞏固領導中心”。從陳水扁手中得到“實權”的蘇貞昌,出於鞏固“行政院長”地位、取得執政成績、為2008年選舉鋪路的需要,更是力挺陳水扁。而支援蘇貞昌的民進黨最大派系新潮流係,出於“挺扁護蘇”的戰略考慮,全力反對“罷免案”。儘管泛藍軍試圖以“攻心專案”策反民進黨內“有良知”的“立委”,但最終未能奏效。“罷免案”投票表決時,民進黨86名“立委”“不進場、不領票、不投票”。

  再次,陳水扁的“政爭牌”、“悲情牌”和“族群牌”奏效。陳水扁把泛藍旨在反貪污的“罷免案”,歪曲成“政黨奪權”、“聯共賣臺”、“外省人向本省人奪權”,以“保衛本土政權”掀起藍綠對抗,轉移弊案焦點,凝聚深綠支援力量。與此同時,渴求政局穩定的中間選民也反對“罷免案”。島內民調顯示,儘管60%的民眾要求陳水扁主動下臺,但仍有20%-30%的深綠支援者堅決支援陳水扁,支援和反對“罷免案”的民眾分別為42%、40%,基本上旗鼓相當。

  第四,“美國牌”也是陳水扁緩和“罷免案”壓力的重要手段。6月8日,美國在臺協會理事主席薄瑞光赴臺,陳水扁自今年年初宣佈“終統”以來首次公開承諾“四不”,爭取美國的支援。美國表示“四不”承諾“有助於穩定局勢”,暗中支援陳水扁,使得陳水扁、民進黨反“罷免案”的態度更為強硬。

  陳水扁渡過權力高危期,但執政危機沒有根本解除,“後扁時代”提前來臨

  隨著“罷免案”的收場,陳水扁暫時渡過了上臺以來最大的權力危機,形式上重新回到“泛綠盟主”的制高點,但其權力基礎與正當性面臨更為嚴酷的挑戰。即使勉強撐完不足兩年的任期,陳水扁對島內政局和民進黨的主控力也將大幅下降。

  一是陳水扁聲望遭受重挫,民眾對陳水扁的信心危機加劇。除了過半“立委”支援“罷免案”外,《聯合報》民調顯示,56%的民眾認為陳水扁領導威信蕩然無存,不再適合擔任臺灣領導人,創下歷史新高;63%的民眾對未來兩年的政經前途表示悲觀。

  二是“後扁時代”提前來臨,陳水扁權力跛腳將更為明顯。“罷免案”剛一結束,民進黨內要求陳水扁權力實質下放的呼聲加大,甚至要求陳水扁提早推出2008年“總統”候選人。蘇貞昌雖然表面上“尊扁”,但開始改組“行政院”人事。一旦以蘇貞昌為核心的新的權力中心提前建立,陳水扁對政局的主導力將大幅下降。

  三是揭弊、查弊動作仍對陳水扁構成強大壓力。如果弊案持續延燒,陳水扁夫婦涉案證據確鑿,則民進黨內的批評聲浪勢將再度出現。尤其是隨著明年“立委”選舉、2008年大選的臨近,民進黨與陳水扁“切割”的需求有可能越來越大。島內輿論認為“罷免案”暫告收場,意味著對陳水扁、民進黨“政治淩遲的開始”。

  藍綠兩大陣營將持續僵持對立,“臺聯黨”發展進入新的盤整期

  “罷免案”雖然暫告收場,但藍綠僵持對立將是未來兩年臺灣政局的常態。兩大陣營將圍繞“倒扁運動”、軍購案、重要人事案、預算案及重要政策法案展開激烈攻防,尤其是圍繞北高市長、“立委”、“總統”等三項選舉展開殊死搏鬥。在藍綠對立的大環境下,陳水扁當局施政難有大作為。

  泛綠陣營內部,“臺聯黨”急於與民進黨切割,李登輝也擺出不惜與陳水扁決裂的架式。在“罷免案”的關鍵時刻,李登輝及“臺聯黨”痛批民進黨“假本土、真造神”、“施政無能”,“徹查弊案無上限”。“罷免案”投票時12位“臺聯黨”“立委”故意投下棄權票,不為陳水扁背書。未來“臺聯黨”將以“清廉本土”與民進黨區別,牽制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搶奪對民進黨貪污不滿的泛綠選民,擴大“臺聯黨”的政治地盤。而李登輝與陳水扁爭奪“臺獨盟主”地位的鬥爭將進一步激化。不過,由於泛綠選民凝聚力強,“獨派大老”對李登輝“棄扁”動作不滿,尤其是陳水扁手中握有李登輝當權時期搞黑金政治的證據,李登輝是否真與陳水扁決裂,“臺聯黨”是否與民進黨分道揚鑣,還有待進一步觀察。可以肯定的是,受制于政治形勢和實力原則,尤其是明年“立委”選舉單一選區兩票制的影響,“臺聯黨”將繼續萎縮。

  島內局勢繼續朝著有利於泛藍的方向發展,但影響兩岸政局發展的變數依然不少

  2005年以來,島內局勢發展有利於泛藍軍,而不利於泛綠軍。連戰訪問祖國大陸後,極大地緩和了兩岸緊張,國民黨“反獨促和、為民謀利”的政策施為受到島內多數民眾的肯定。馬英九當選黨主席以來推動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也開始得到民眾認同,提升了國民黨的政黨形象和政黨支援率。國民黨在2005年底“三合一”選舉中大勝,大幅提升了泛藍士氣,壯大了國民黨的基層實力。馬英九的清廉、溫和形象得到中間選民、甚至部分淺綠選民的認同。此次民進黨雖贏得了“罷免案”的虛假勝利,凝聚了深綠選民的支援,但喪失了創黨以來的核心價值,“清廉、改革”形象遭受重挫,不利於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援。尤其是未來若爆出更大的貪污醜聞,民進黨將為力挺陳水扁付出更為沉重的代價。《聯合報》6月28日最新民調顯示,民眾對民進黨的滿意度只有18%,不滿意度高達68%,是民進黨創黨以來的最高點。民進黨“立委”慨嘆:“保了陳水扁,毀了半個民進黨”。島內媒體預期,年底北、高市長選舉和2007年“立委”選舉,國民黨都會“贏得很漂亮”。

  但“罷免案”過程透露出一些不尋常的資訊,加之未來兩年影響島內政局發展的變數仍多,馬英九2008年選舉能否代表泛藍軍奪回執政權仍變數多多。

  一是馬英九“泛藍共主”地位開始受到挑戰,部分泛藍支援者及中間選民對馬英九的領導力與決斷力不滿。

  二是泛藍高層潛存矛盾依然很多。

  三是族群牌、省籍牌效應逐漸遞減,但仍有可能在一定條件下發酵。外省籍出身的馬英九能否克服省籍魔咒,仍是未知數。

  四是泛綠陣營的實力仍不可忽視,特別是民進黨可能的“總統”參選人蘇貞昌會利用行政資源展現政績的時間延長、空間加大,有利於爭取中間選民的支援。

  五是美國在關鍵時刻的選擇,對2008年藍綠參選人而言都相當重要。未來馬英九能否得到美國支援,目前還很難下結論。

  臺灣當局調整大陸政策的壓力持續加大,陳水扁決不會放棄“法理臺獨”

  由於執政績效不佳、民進黨形象受重挫、“倒閣案”危機未根除,蘇貞昌寄望以緩和兩岸關係作為施政重點之一,塑造其“務實進取、改善民生、力求和解”的正面形象,以轉移焦點、展現政績、提振民進黨士氣、爭取中間選民支援,既為年底北高市長選舉撈取選票,更為2008年參選“總統”鋪路。未來蘇貞昌有可能在“臺灣主體性、政策主動性”的思路下,走與陳水扁“積極管理”有所不同的路線,有選擇性地、分階段放開兩岸經貿政策。除兩岸達成的四項專案包機共識外,臺灣當局正醞釀推出一系列兩岸利多政策,包括大陸觀光客赴臺、兩岸包機常態化、擴大“小三通”、臺灣金融機構登陸等。由於李登輝及“臺獨基本教義派”的牽制,蘇貞昌現行小幅開放的兩岸經貿政策能走多遠,有待觀察。

 維持臺海現狀最符合美國“以臺制華”的戰略利益。美國已表示“臺獨即是戰爭”,不可能允許陳水扁挑戰其臺海政策底線。經受“罷免案”的衝擊,陳水扁主導重大議題的能力受到衝擊。因而,陳水扁通過“公投制憲”實現“法理臺獨”的可能性下降。但如果弊案越查越大,執政困境越陷越深,提前下臺壓力難以緩解,陳水扁仍有可能狗急跳墻,推動體制外的“公投制憲”,挑激兩岸緊張,加速向“臺獨基本教義派”靠攏,以轉移權力危機。

 

  (來源:統一論壇2006年第4期 作者:彭維學)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