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等教育之“怪現象”

時間:2006-12-07 09:07   來源:

  近年來,臺灣的高校升學率居高不下,幾乎到了讓人“瘋狂”的地步。筆者掌握的資料顯示, 2004年臺灣高校錄取率高達87.5%。而臺灣教育部門2003年公佈的一份資料竟稱,“預計臺灣2004學 年大學錄取率將為110%”。

  每年的六七月間,島內各種各樣的所謂“大學博覽會”就紛紛熱鬧登場,好不熱鬧,儼然一幅 展銷會的架勢。筆者曾親眼見到,在一個“大學博覽會”的現場,數十所大專院校叫賣般地招攬學 生,拍出誘人的獎學金,甚至喊出“畢業給兩百萬出國”的重賞。

  升學率如此之高,大學為“搶”學生如此“血拼”,臺灣高等教育的種種“怪現象”其實在島 內已經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以至於島內媒體如是説:“為了找錢,大學就要到市場想辦法。傳 統觀念中,教育是賠錢事業;現在大學要生存,必須把知識變成錢。”

  事實上,在這些怪現象的背後,透露出的是臺灣高等教育發展現狀中的幾大危機。

  近十年來,特別是民進黨上臺後,臺灣高等教育急速擴張。1998年,島內只有84所大學,2004 年增加到168所;大學生人數由近41萬人,增長為近90萬人。同時,島內出生率逐年下降,“少子化 ”趨勢愈發明顯,生源總數的下降加上學校數量的激增,表面上製造出了高升學率以及高等教育得到普及的假相,而實質上卻衍生出臺灣高等教育更多的深層結構性問題。

  其一,高校錄取率過高,導致生源品質下降。目前,臺灣高校的入學率已近 90%。其原因是學 校多,學生少,許多大學惟恐招生不足影響收入,不斷降低錄取分數線。在幾乎人人有大學上的情 況下,大學篩選人才的功能就不復存在。

  其二,教育經費減少。學校的數量增加太快,而當局用於支援高等教育的總經費不增反減,每 個學校得到的經費自然減少。尤其是民進黨當局,寧可花鉅資購買軍火,也不願增加教育投入。近 年來,臺灣每年的教育經費減少近 10%。2000年,臺灣的教育經費是1591億元新台幣,2004年下降 至1352億,銳減 239億。學校得到的補助越來越少,相應地,投資在每個學生身上的金額自然愈來 愈少。據了解,目前,臺灣大學生每人平均分配到的經費已倒退到15年前的水準。

  其三,教育品質下降。首先,是師資增長的速度跟不上學生增長的速度,許多學校沒有幾名本 校教師,主要靠“借”(聘請外校的)教授,這種“流動式教育方式”必然影響教學品質。同時,由 于經費緊缺,一些學校的教學設備、設施無法滿足學生所需。有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受訪企業認 為現在畢業的大學生素質下降,不堪使用。

  其四,學費大幅上漲。高校和學生人數增多,而當局又無力相應加大教育投入,學校只能提高 學費來“自救”。近年來,臺灣大學的學費不斷上漲,單是每學期開學時應繳納的學雜費就至少在 10萬元新台幣以上,還不包括書費等。近幾年島內失業人口劇增,使得這一問題更為嚴重。

  島內教育界人士普遍認為,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與島內政治脫不了干系,政客們為討好選民、 拉選票,競相許諾,搞“鄉鄉有高中、縣縣有大學”。在2004年的選舉中,陳水扁就曾為兌現選舉 支票,讓宜蘭、苗栗、澎湖、臺南的 5所學院破格升為綜合性大學。另一方面,民進黨上臺後,把 工作重心放在操弄政治,推動“臺獨”上,正所謂“有錢買軍火,沒錢辦教育”,在教育改革決策 上越改越亂。幾年來,島內教師、家長不斷走上街頭,表達心中的不滿,由此可見民進黨當局對教 育亂象有著脫不開的責任。

 

  (來源:統一論壇2006年第4期 作者:陳鍵興)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