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俏廷:秉持先人遺志,疏通兩岸隔膜

時間:2006-12-06 10:02   來源:

各位領導、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這次“臺灣光復致敬團後人祭黃陵團”推我為團長,個人深感榮幸,也實不敢當。家父林為恭先生當年追隨林獻堂先生參加“臺灣光復致敬團”,我只有十來歲,尚處懵懂,僅知家父去過南京和西安。但林憲先生和光輝兄來找我參加這次的祭黃陵團,道出原委,我即欣然同意,能完成家父當年未能完成祭黃陵的遺願,作為子弟實是一件好事。後來,又翻閱了九月號《海峽評論》重刊的“臺灣光復致敬團”史料,我才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

  家父和我都是中國國民黨黨員,我也歷任“臺灣省議會”五、六、七、八、九共五屆省“議員”及“省府委員”,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評議委員會委員。國共內戰對峙期間,在中國國民黨領導下,為民喉舌,建設臺灣家園。但從未或忘我們臺灣人也是中國人,也是黃帝子孫。

  一九四九年後,由於國共內戰,兩岸對峙,加上各種國際壓力,中國國民黨在蔣中正“總裁”和蔣經國“主席”領導下,從未對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堅持有過退卻,也從未主張過什麼“兩國論”、“一中一台”、“臺灣獨立”。在臺灣島上的臺灣人仍然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我們臺灣人家裏的神主牌位仍然告訴著子子孫孫的臺灣人,我們是來自原鄉的原鄉人。日據下,臺灣作家鐘理和還留下了這樣的文句:“原鄉人的血,必須留回原鄉,才會停止沸騰!”

  李登輝上臺後,逐步以“本土化”分裂國民黨,甚至最後提出“違憲”的“兩國論”,以至二千年“總統”大選,陳水扁漁翁得利,以三成多的選票當選“總統”。事後證明,連戰、宋楚瑜都不是李登輝“兩國論”的支援者,只有陳水扁的“一邊一國”才是李登輝的繼承者。藍營以六成多的選票,因分裂而痛失政權。故陳水扁的當選,並不表示臺灣選民多數選擇了陳水扁“臺獨”,恰恰相反有六成多選民是反對陳水扁“臺獨”的。

  就算“司法”公正罷,二○○四年的大選,選舉官司打下來,陳水扁也不過以“二顆子彈”多贏了一萬多張選票當選,仍然有半數的臺灣選民是反對陳水扁“臺獨”的。尤其是自去年陳水扁貪腐弊案的被揭發。陳水扁和民進黨的支援率都降到二成以下。

  去年,國民黨連戰主席排除萬難,率團訪問北京,達成了歷史性的國共和解,民眾支援率達到六成以上。馬英九接任國民黨主席後,更是口口聲聲“九二共識”、“一個中國”,並且向國際媒體宣示,兩岸統一是國民的終極目標。馬主席的支援率,不但未因此而下滑,其聲望反而如日中天,臺灣政壇無人能攖其鋒。從連主席達成國共和解後,這二年內的島內選舉,國民黨的當選率也節節高升。

  我們這次組團祭黃陵出來前,馬英九主席還特來跟我們講話,要我們堅守“我們都是臺灣人,也是中國人”立場,要我們強調“兩岸和平”。他還説,很羨慕我們能來祭黃陵,他們馬家的原鄉來自陜西扶風,就在黃陵附近。

  閱讀了六十年前“臺灣光復致敬團”的文獻後,個人也有一些體會。

  推動六十年前“臺灣光復致敬團”的是我們彎耆老丘念臺先生。由於光復初期來臺官吏不了解臺胞,臺胞亦與祖國有所隔膜。所以,丘念臺説:“我為促成一項理想而奔走全省各縣市,就是籌組臺灣光復致敬團,準備邀集各界知名人士到國內去訪問,讓他們了解中央和國內同胞對臺灣實有深厚的民族愛,在這個大範圍之下,原諒部分接收人員的過失;同時也讓中央了解臺民的愛國熱心,以及臺民對政府的擁護與敬意;用以加強彼此的聯繫,進而疏通日據時代所遺留下來的長期隔膜。”

  丘先生的話雖然是在六十年前説的,但是,今天仍不無意義。一九四九年後,兩岸又隔離了五十多年,其中難免又有些隔膜。由於內戰時期兩岸長期的敵對宣傳,及兩岸政府的一些不當的措施,臺灣同胞不免還有些人存有對大陸的刻板印象,甚至還有人在煽動,一旦兩岸和解而終極統一,又會發生“二二八事件”的慘劇。在大陸方面,也不免有人誤會,臺灣老一輩受日本殖民統治都是“皇民化”,年輕一輩經李登輝、陳水扁又多失去民族思想而主張“臺獨”。

  所以,我們這次的祭黃陵團,不但是為了完成先人六十年前未能完成的遺願,也是負有疏通兩岸同胞長期分裂所遺留下來的隔膜。

  一九四六年,國共內戰又起,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林獻堂先生抵南京即發表談話,婉轉的説:“又臺灣同胞,懷于往轍,深信內憂為外患之媒,欲免外患,必先無內憂,同人願望全國,一致團結,同時序與中央充分發揮治權之力而放手建設,目前朝野主張軍事統一,政治民主,確為對症良藥,臺灣同胞,因痛定思痛,願竭其全力以促其促。”

  雖然,今天國共兩黨,兩岸形勢已異於六十年前,國共兩黨也已達成和解,唯兩岸和解猶未達成,國家的和平統一更有待努力。改革開放後,中華民族復興在望。唯無論任何原因,一旦再次爆發兩岸內戰,必引起外力介入,而破壞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灌園先生“深信內憂為外患之媒,欲免外患,必先無內憂,同人願望全國,一致團結”之語,至今能發人深省。

  至於“臺獨”問題,我們深信,隨著大陸改革開放的不斷進步,和臺灣人民的覺醒,“臺獨”終將成為歷史的泡沫。我們是六十年前“臺灣光復致敬團”的後人,也必秉承先人遺志,疏通兩岸同胞隔膜,促進兩岸的和解,團結兩岸同胞共同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民族復興而奮鬥。謝謝。

  二○○六年九月十日

編輯:system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