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趨勢綜述 合則兩利 分則兩害

  時間:2007-11-02 17:50    來源:-台灣網     
 
    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一個中國原則不可動搖,兩岸關係發展不可逆轉,中國統一大勢不可阻擋。

  □安華

  江澤民主席元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

  進入新世紀以來,海峽兩岸經濟合作、人員往來和各項交流加強,“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得到越來越多的臺灣人民的歡迎和認同。兩岸相繼加入世貿組織,為發展兩岸經貿關係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將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繼續推動兩岸關係的改善,加強與臺灣人民的聯繫和往來。合則兩利、分則兩害,兩岸統一是大勢所趨,是任何力量也改變不了的。

  2001年,兩岸關係錯綜複雜,總的趨勢仍是向前發展,基本表現為———兩岸政治關係持續僵持,兩岸各項交流持續擴大,祖國大陸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持續增強。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反對“臺獨”、要求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仍然是臺灣的主流民意。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基礎增強

  年內,祖國大陸方面多次鄭重指出,儘管臺灣局勢發生重大變化,但兩岸同胞和國際社會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大框架改變不了,中國政府繼續執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和江澤民主席的8項主張,推動兩岸關係發展和國家統一進程;中國政府和人民既有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統一的最大誠意,也有堅決阻止“臺獨”等一切分裂活動的必要準備,只要臺灣當局承認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兩岸即可恢復對話和商談。針對臺灣民眾的疑慮,錢其琛副總理還特別宣佈,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解決臺灣問題可以實行比對港澳更寬的政策(即繼續使用台幣、保留軍隊、保持政府架構、人事自主等8條)。這些都體現了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定性和對臺灣方面的包容性。與此同時,祖國大陸經濟繼續較大幅度增長(7.3%),在普遍不景氣的世界經濟中突顯強勁態勢;“神州”2號太空船成功返回,標誌太空技術迅速提高;申辦奧運成功,實現海內外華夏兒女的共同願望;主辦APEC會議,以“空前成功”載入史冊;加入世貿組織,更加全面走向世界。中國的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國際地位進一步提高。這些都強化了維護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

  通過祖國大陸促進兩岸關係的實際作為與臺灣當局倒行逆施的對比,通過臺灣與大陸發展狀況此消彼長的對比,臺灣各界普遍增強了對祖國大陸的向心力。越來越多的人積極來往于海峽兩岸進行各種交流,主動參與籌劃兩岸關係發展的具體事務,包括:國民黨、親民黨、新黨先後組團來大陸,就反對“臺獨”和“ 兩國論”、堅持兩會“九二共識”、促進兩岸“三通”等方面與海協達成不同程度的共識;臺北市副市長與上海市副市長成功進行互訪;臺灣“退役將領參訪團 ”訪問大陸;“臺灣工商界人士訪問團”、“兩岸空運直航訪問團”等到大陸與有關方面深入商討兩岸經貿與“三通”業務的合作問題,有的還與大陸有關方面就政黨關係和兩岸各項交流與合作簽訂相關協議。特別是,臺灣各種民調顯示“ 一國兩制”在民眾中的支援率不斷上升(從5%左右升為30%以上,有的地方多達 47%、51%),而且40歲以下支援者居多。祖國大陸啟動西部開發、申辦奧運成功和加入世貿組織後,臺灣各界普遍看好,爭相“登陸”,在對大陸“投資熱” 的基礎上,開展全方位的“大陸研究”,又掀起“求學熱”、“求職熱”、“創業熱”、“置産熱”、“定居熱”,等等(據不完全統計,現在僅常住上海的臺灣同胞就有30萬~50萬人)。

  在海外,到2001年底,60多個國家的華僑、華人相繼成立了共約100個“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或類似組織,並紛紛舉行以反“獨”促統為主題的演講、座談、集會、遊行等活動。2001年3月、7月,全球範圍大規模的華僑、華人反“獨” 促統大會繼上年在柏林、華盛頓召開之後又先後在巴拿馬、東京舉行。每次大會都有數百名正式代表,都發表莊嚴的宣言。海外華僑、華人與祖國大陸和臺灣的同胞聲息相通,共同形成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任何形式“臺獨”分裂活動的大環境。

  國際上,臺灣當局圖謀“加入世界衛生組織”、“加入聯合國”,先後連續第5次、第9次遭到挫敗;臺灣當局極力以金錢求“邦交”的算盤一再落空,力圖作為“登陸”東歐的“灘頭堡”馬其頓也與之“斷交”;臺灣當局欲借上海APEC 會議突破此前有關“慣例”以宣揚“臺灣主權”的小動作,只留下“自找沒趣” 的記錄。在經歷中美撞機事件、美國對臺軍售的波折後,美國總統布希在上海會晤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承諾把兩國關係定位為“建設性合作關係”,反映了與中國改善關係並加強合作的趨勢。10月,法國政府拒絕給陳水扁簽證到法領取所謂“自由國際獎”;12月,日本外相還表示希望臺灣問題能按香港方式處理(即實行“一國兩制”)。中國政府和人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立場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一個中國的國際大格局確定不移。

  交流擴大

  2001年,國務院正式實施《臺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及其細則,併為西部大開發制訂了有關鼓勵政策,建立新的臺商子弟學校,在大陸高校擴大招收臺生,批准臺灣居民參加國家醫師資格考試,等等。通過這些措施,經兩岸同胞共同努力,兩岸各方面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深入發展。

  兩岸人員往來繼續擴大。據僅從香港、澳門入境的初步統計,2001年,來祖國大陸的臺灣居民就超過270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近12%;祖國大陸應邀赴臺交流2620項、21904人次,分別比上年同期增長近64%和75%。兩岸交流呈現出全方位、多層次的局面。其中特別有意義的是:在瓊臺少數民族學術文化交流周上,青年學者運用DNA的現代科學方法,論證現代黎族、侗族與臺灣高山族阿美、排灣、泰雅、布農等支在遺傳上十分近似;秦兵馬俑文物展在臺北、臺中展出近5個月,觀眾達165萬人次;臺灣的舞蹈團、雜技團、京劇團等受邀來參加祖國大陸的藝術節、雜技節、京劇節;中央電視臺“同一首歌”欄目組團兩度赴臺與臺灣觀眾共度元宵節、中秋節,大陸製作的一批高品質電視劇在臺灣播放,具有少數民族特色的“中華情”大型演唱會在臺灣由TVBS轉播,都引起臺島轟動。

  兩岸新聞交流重要拓展。2001年,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共1200多人次。祖國大陸1994年批准9家臺灣媒體輪派記者來大陸駐點採訪6年後,臺灣有關部門2000 年11月宣佈有限制地開放大陸4家媒體記者赴臺駐點採訪。2001年2月新華社首先派出兩名記者赴臺駐點採訪,隨後人民日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央電視臺也相繼跟進,全年共計近60人次。年內,兩岸分別多次派出新聞媒體團組互訪。特別是先後於5月、8月舉行的“臺灣記者環渤海灣採訪活動”,9月舉行的“海峽兩岸記者西北行聯合採訪活動”,12月在澳門舉行的“第7屆海峽兩岸及港澳新聞研討會”尤為引人注目。

  兩岸海、空通航民間推動。為早日實現兩岸直接“三通”,在兩岸民眾特別是工商界積極推動下,2001年兩岸的海運、空運業界先後切實、認真研討,並就直航問題相關事宜進行交流,達成諸多共識。由於臺灣各界特別是工商界的強大壓力,臺灣“經發會”達成了“積極推動兩岸通航”的共識,並在兩岸“三通” 一些具體事務上提出了建議。年內,福建的馬尾、廈門先後與馬祖、金門簽訂加強民間交流的協議,實現海上客、貨直接往來。截至11月底,福州與馬祖、廈門與金門共通航169航次,運送旅客22524人次。其中,福州、廈門承運21航次,運送旅客1412人次;馬祖、金門承運148航次,運送旅客21112人次。臺灣方面大多是運送金門、馬祖的旅客來大陸探親、旅遊、進香和從事經貿交流等各項活動,大陸方面運送的人員是赴金門、馬祖探親、演出和舉辦商品展銷等。

  兩岸間接貿易小額增長。據海關統計,2001年1~10月,兩岸間接貿易總額2 61.45億美元,同比增長4.6%;其中大陸對臺灣出口40.58億美元,同比減少 2.6%,臺灣對大陸出口220.87億美元,同比增長6.1%。

  臺商投資大陸大幅上升。據外經貿部統計,2001年1~10月,新批臺資項目3 312項、合同臺資金額53.22億美元、實際使用臺資23.98億美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36.97%、71.43%、37.3%。2001年臺商投資大陸增長幅度成為1995年以來最大的一年,其中實際利用臺資數扭轉了1997年後連續出現負增長的態勢。臺商對大陸投資的新一波熱潮在2000年已經啟動的基礎上,2001年正式掀起。臺商投資項目日趨大型化,投資領域漸向金融、保險、醫療、電訊、航空等領域擴展。臺資企業結構漸以知識密集和資本密集的電子、資訊等高科技産業為龍頭和主體。臺灣上市、上櫃公司40%多到大陸投資。

  年內,中國和中國臺北先後加入世貿組織,又為臺商擴大對大陸的貿易與投資、為兩岸的經貿交流與合作、為兩岸關係的深入發展提供了新的契機。

  螳臂當車

  年內,與兩岸民間各方面交流持續擴大強烈反差的是,兩岸政治上的關係持續僵持。臺灣當局和“臺獨”等分裂勢力互為呼應,持續破壞兩岸關係,進行了一系列的拙劣表演。

  陳水扁頑固拒絕一個中國原則。面對上臺以來各方要求承認一個中國原則的壓力,陳水扁根據不同氣候和場合,或玩弄文字,或坦露心跡,圖謀分裂的本質始終如一。元旦講話提出所謂“統合論”,表面文字有“統”有“合”,實際在未“統”、未“合”之前已暗將臺灣自我定位為“不失主權”的“國家”;5月提出以所謂“民主、對等、和平”作為處理兩岸關係的3原則,刻意強調“對等”,更公開聲稱臺灣就是“主權獨立國家”;5月21日在出訪南美洲時提出“不對大陸挑釁”等所謂“新五不”,繼“520”講話的“舊五不”之後故伎重演,“堅決 ”不正面談對一中原則“要作什麼”;6月20日提出在“中華民國護照”上加注“ 臺灣”字樣,已是“勢在必行”,為臺“外交部”對此事的“研議”定了基調; 8月曾對美國人稱要依“中華民國憲法”的思維解決兩岸問題,但隨後又由“總統府”解釋這並不表示要接受“憲法一中”,對“一中”兩字可謂噤若寒蟬;11月 3日發表新書《世紀首航》稱“一中目前無解”,“兩岸統合”是建立在“兩國論 ”已經確立臺灣主體性的基礎上,道出了其拒絕一中原則與李登輝前後傳承;11 月為民進黨助選站臺,直接叫喊接受“九二共識”就是接受“一國兩制”、就是 “賣臺”,公然為了選舉以攻擊“一國兩制”妖言惑眾;11月25日提出籌組所謂 “國安聯盟”4項共同意見,特別申明“臺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反對“一國兩制”;一年中對與一中原則相關的“九二共識”始終不認;年末乾脆稱“找不到任何當年有關共識的材料”,進一步從“不認”走向“否認”;年底選舉前後提出“三多三少”、“三不改變”,“陸委會”解釋為仍從“元旦講話”中的“統合論”開始,全年對一中原則的拒絕可謂首尾呼應。

  李登輝等人大肆進行分裂活動。將陳水扁視為政治傳人的李登輝年內甚為忙碌。一是出訪:4月、6月先後以“治病之旅”、“探親之旅”訪日、訪美,到國際上公開傳播“臺獨心聲”。二是出書:5月、6月先後主持發行《執政告白》、《虎口下的總統》,系統宣揚“臺獨”理念,介紹如何建立“實質臺獨”的體制和法律過程。三是鼓勵和建立分裂組織:6月、8月先後出席以“臺獨”分子為主體的“北社”和自己一手操盤的臺灣團結聯盟成立大會,叫嚷提倡臺灣本土化“ 有助於國家認同的強化”;11月成立“李登輝之友會”,妄稱“臺灣人應勇敢站出來”並“找回臺灣的主流聲音”;12月成立“群策會”,妄稱要“建構堅強的臺灣主體意識”以“化解中共吞併臺灣的野心”。四是製造分裂輿論:10月為臺灣團結聯盟助選,鼓吹“外來政權不消滅,臺灣人不會幸福”;11月為“兩國論 ”揚幡,稱“入世”後兩岸將是“國家對國家的關係”;12月為推動以“臺灣為國家主體”的立法運動,鼓吹“制定臺灣基本法”。

  與陳水扁搭檔的呂秀蓮自比“深宮怨婦”而不甘寂寞,在兩岸關係問題上屢打出手:推動召開“世界臺灣人大會”並到會致賀,盜用孫中山遺囑鼓動“臺獨 ”分子“仍需努力”;籌組“世界和平、臺灣發聲”活動,鼓吹“臺灣應只屬於島上居民”;叫嚷如臺灣接受一中原則或“九二共識”,就是“落入北京的陷阱 ”;就“911”事件借題發揮,煽動臺灣民眾針對大陸“加強敵我意識”。此外,李登輝“兩國論”的主要炮製者蔡英文以陳水扁當局“陸委會主委”身份,宣稱“兩國論是兩岸關係互動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轉捩點”,“入世”後兩岸關係“ 面臨本質變化”。人稱“臺獨之母”的金美齡作為陳水扁當局的“國策顧問”,妄稱“臺灣有兩國人”,“臺灣人與中國人是對立的”。

  臺灣當局多方面採取分裂措施。政治上,先後放話要進行“核四公投”、“ 國會改造公投”甚至“修憲”,幾次行文要求軍隊營區拆除室內外所有有關“國家統一”的標語,公開庇護宣揚“臺獨”的《臺灣論》作者及大放厥詞的許文龍、金美齡等人,邀請達賴訪台進行“兩獨合謀”,藉“新聞局”新換局徽廢棄原徽中的中國版圖圖案,等等。軍事上,提出“決戰境外”和“癱瘓戰”代替以往的“灘岸對決”和“消耗戰”,向美國定購價值40多億美元的進攻性先進武器(已到手武器超過10億美元),以所謂“跨越臺海”的中國人民解放軍為“假想敵 ”舉行規模空前的三軍作戰演習,組成全球第一支“幻影”戰機聯隊,在臺開創 “愛國者”導彈在美國境外試射的先例。文化上,借推行所謂“鄉土教育”策劃以閩南語為臺灣“國語”,在高校設立臺灣文學系並將中國文學系歸為外國文學系,將臺灣故宮博物館館藏的“國家文物”改稱“中國文物”,在新出英文版《中華民國年鑒》中進行隱含“臺獨”之意的修改,出版《從“戒嚴”到“解嚴” 》一書謀將民進黨的歷史定位為臺灣歷史。經濟上,在不得不對“戒急用忍”鬆綁的同時,又設置“總量管控”機制,在開放“小三通”後又反對“立法院”將 “小三通向大三通擴展”的方案,臺灣“入世”後竟揚言等於拿到了“重返聯合國”的“入場券”。對外關係上,耗費鉅資大搞所謂“全民外交”、“元首外交 ”、“夫人外交”,變更人事推動“外交民進黨化”、“外交臺獨化”,遊説美、日在過境問題上尋求突破,鼓吹與美、日建立軍事同盟,籌劃將所謂“中華民國”護照英譯“國名”加注“臺灣”字樣、將臺駐外機構的冠名由“臺北”改為 “臺灣”、將臺“中國國際法學會”的英文年報名稱由Chinese改為Chinese( Taiwan)。兩岸交流方面,雖被迫開放大陸記者赴臺駐點採訪,但仍在申請的資格和手續、採訪的範圍和內容等方面層層設障,雖被迫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又層層分類、層層設卡。兩岸商談方面,三番五次標榜希望恢復對話,對作為對話基礎的“九二共識”卻矢口否認,“汪辜會談”8週年時還特意強調用所謂“九二精神”處理“一中”問題,兩岸“入世”後又宣稱要在“WTO架構”這一國際場合協商兩岸“三通”等事宜。

  主流民意

  臺灣主流民意是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反對“臺獨”、要求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

  針對陳水扁和臺灣當局的種種分裂行徑,臺灣各界不斷通過各種方式、包括多次數萬人規模的集會遊行等進行譴責。許多有識之士和民眾紛紛指出:拒認一中原則、拒認“九二共識”、甚至拒認自己是中國人,實為倒行逆施、“數典忘祖”;提出“統合論”是為暗行“兩國論”;強推“本土教育”是為暗行“文化臺獨”;向美大量軍購即謀“以武拒統”;“出國”大拼“外交”,即謀“挾洋自重”;以“總量管控”取代“戒急用忍”,可謂“換湯不換藥”;以“小三通 ”搪塞“大三通”,“大路不走走小路”乃“別有所圖”;以“分類、設卡”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實際“開而不放、松而再綁”,可謂“杯弓蛇影”、“開倒車”,等等。

  與此同時,臺灣各界通過撰文、演講、開會、上萬言書等,明確要求臺灣當局接受“一個中國原則”,承認“九二共識”,重開兩岸商談,實現全面“三通 ”,完全廢除“戒急用忍”,真正開放大陸人士赴臺旅遊,等等。經過年底選舉後,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反對“臺獨”、要求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仍然是臺灣的主流民意。這種主流民意無可置疑地會制約臺灣當局的分裂行徑,推動兩岸交流不斷深化。

  事實已經並將繼續證明,一個中國的原則不可動搖,兩岸關係的發展不可逆轉,中國統一的大趨勢不可阻擋。

  (《中國國防報》 2002-01-15 第2版)

 
編輯:李艷波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