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水利專家:構建合作平臺 澤被兩岸同胞

時間:2009-11-08 14:34   來源:台灣網

  台灣網11月8日寧波消息  兩岸水利專家此間在寧波提出,由於受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影響,海峽兩岸都面臨著全球氣候變化等相同的問題,也有著不同特點和解決方式,雙方可以分享已有成功經驗,加強合作,構建水利合作平臺,澤被兩岸同胞。

  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全體會議今天上午在寧波舉行,其間有8位兩岸農漁水利專家做專題發言,探討兩岸共同面臨的困難與彼此合作之前景。

  臺灣大學土木係教授李鴻源認為,臺灣的一些水利理念相對先進,一些實踐起步較早,大陸在經濟快速成長的過程中所面臨的諸多水利問題,可能都曾是臺灣所經歷過的,故此臺灣累積的一些經驗及教訓,可供大陸借鏡。比如臺北建有300公頃的人工濕地,一個月可以處理掉30萬噸的生活污水,既節約了成本、處理掉污水,還使城市再造。而大陸的如三峽大壩等的水利工程技術水準則遠在臺灣之上,未來可結合雙方優勢,促進兩岸顧問公司和工程公司的彼此援助與合作。

  李鴻源表示,更重要的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加強水資源保護、推進生態建設等,是兩岸水利界共同面對的日益嚴峻的課題,雙方應在這些領域進一步加強合作,分享成果。他建議,兩岸在繼續促進水利科技交流的基礎上,可探索構建包括科技界、産業界在內的兩岸水利合作平臺,攜手發展。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楊曉東也認為,全球氣候變化,極端事件不斷發生,給兩岸人民的生産、生活帶來了很大影響。兩岸在應對災害,防洪防颱風、減災、災後重建方面都積累了一定經驗,建議兩岸水利專家學者以“災害預警、資訊共用、災後重建”等為主題,進一步開展交流研討及相互考察活動,以加強民間不同領域、不同層次的交流,分享經驗,共同提高有關部門、基層社區等應對洪水、颱風等自然災害的能力。

  楊曉東還建言,希望海峽兩岸進一步做好既有機制和渠道的交流,把海峽兩岸水利交流機制化、常態化、固定化,以這些機制為平臺,精心組織選題,定期開展交流,互通水利科技資訊,共同提高水利科技水準,充分發揮這些機制的橋梁和平臺作用。

  出席兩岸農漁水利合作交流會全體會議的嘉賓此前還分別到上海、浙江等地實地考察,並對崇明島西沙濕地、農田灌溉等的建設情況給予中肯評價。(記者 鐘寶華)

編輯:肖燕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