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農民創業園:兩岸農業合作邁向“深耕”

時間:2009-07-21 09:45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7月21日,第一次兩岸農業基層生産者直接交流的大幕,由在上海召開的“兩岸鄉村座談”拉開。跨過海峽,兩岸農業開闢的合作沃土越來越廣,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啟——

  試驗區創業園覆蓋面積有8個臺灣大

  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始自上世紀80年代末,起始階段僅限于技術的交流和相關組織的溝通,此後,逐漸擴展到貿易、資訊交流、建設合作試驗區等方面。隨著交流的不斷擴大,業內人士逐漸認識到,只有讓兩邊的農業生産者直接參與和推動,才能邁向更高更深層次的合作。

  在此背景下,2006年,臺灣農民迎來了一個在大陸耕耘的好時節——臺灣農民創業園誕生。

  截至目前,大陸在14個省(區)市設有9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和15個臺灣農民創業園,形成了各具特色、相互銜接的試驗區和創業園系統,産業佈局也更趨優化,逐步由祖國大陸的東部向中部、西部區域拓展,園區所覆蓋的面積甚至已經超過了臺灣面積的8倍多。

  這裡面,有3個發展階段尤其值得關注:開始時,是由大陸有關業務部門因應兩岸農業交流需要主動推出的;後來,地方的積極性越來越高漲,紛紛要求設立園區;到了第三階段,則是臺灣農業企業和臺灣農民主動要求設立園區。

  福建漳平永福臺灣農民創業園的臺灣茶農林勇説,他們之所以主動要求在這裡設立臺灣農民創業園並在産品上清楚標示産自創業園,是因為第一可以得到大陸政策支援,第二對臺灣農民創業園這塊“牌子”,市場非常認可,産品好賣。如今的漳平永福,在臺灣茶農中已有了另一個稱號——“大陸阿里山”。

  為協助臺商臺農在大陸的發展,大陸方面也積極出臺了各項惠臺措施,如為臺灣農民申辦個體工商戶開設綠色通道、加強臺資企業融資服務等。

  今年5月,福建省通過大陸首個對臺農業合作地方性法規,明確賦予臺灣同胞同等待遇,並對臺胞融資、用地等問題做出規定。有關專家認為,這將推動兩岸農業合作進入“深耕”階段。

  而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的背景下,大陸有關部門已經實施和正在研究包括融資、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等各種力所能及的幫扶措施,幫助大陸臺資農企和臺農提升抗禦風險的能力。

  大陸:臺灣農業的第二個春天

  “祖國大陸在土地、人力、市場等方面優勢明顯,臺灣在資金、科技、經營等方面也具有相對優勢。”已在福建福清經營農場多年的臺商呂莊傳分析,“雙方可以借此實現互補雙贏。”

  臺灣農民問題專家詹澈也表示,大陸有廣闊的農産品市場,這對臺灣的農業發展和農産品銷售至關重要。

  目前,大陸對臺灣水果檢驗檢疫準入品種已達22種,並對34種臺灣産農、漁産品正式實施進口零關稅措施。受惠於此,臺灣對大陸農産品出口大幅增加,根據臺當局資料顯示,1997年至2006年臺灣農産品出口到大陸的金額增長了近30倍。

  一位臺灣農民曾説過一句發自肺腑的話,他説看到大陸幫著自己推銷掉了滯銷的水果,晚上做夢時竟笑出聲來。

  正是基於大陸廣闊的市場以及兩岸農業的互補優勢,專家認為,臺灣農業可以在大陸找到第二個春天。

  以在大陸的臺資農企為例,截至2008年底的不完全統計,在大陸投資發展的臺資農企有5900多家,投資大陸農業的臺資達69億美元,規模和水準不斷提高。這些臺資農企産品有95%以上獲得了大陸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和無公害食品的認證,有70%以上的企業成為省部級或當地農業産業化龍頭企業,普遍取得了可觀的經濟效益,也為優化大陸農業生産結構、建設現代農業做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兩岸的技術交流也在逐步深入,已從單一的種植業逐漸向畜牧、漁業、農機等領域擴展,內容包括熱帶水果種植技術、水土保持、茶葉和甘蔗的栽培管理及加工等技術。在引進臺灣先進技術和品種的同時,大陸的農業技術對臺灣的作用也逐漸彰顯。

  有調研顯示,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有部分在大陸的臺資農企並未受太大影響,原因就是受益於兩岸農業技術合作,其産品已進入了國際高端市場。

  “中國不僅可以成為世界工廠,也可以成為世界農場!”臺灣大翔農業公司總經理何培才對此充滿信心,“只要加強兩岸農業合作,中國農業也如工業一樣,會成為世界農場,至少會成為亞洲農場。”

  和合共贏,走向“深耕細作”

  在新形勢下,如何讓兩岸農業生産者得到更多實惠?如何推動兩岸農業合作向縱深發展?

  即將在上海召開的“兩岸鄉村座談”,或許將為此提供答案。屆時,來自兩岸的近400名代表面對面地共商合作大計,他們是兩岸鄉村基層的代表。這將是兩岸農村基層生産者第一次集中、大規模的座談活動。

  在此次活動中,兩岸30對鄉村將結成幫扶合作的“對子”,“對子”村莊將依據各自特點,開展更有針對性、專業化、更為深入和細化的交流與合作。這種新模式的推出,被認為標誌著兩岸農業合作將進入“深耕細作”時代。

  在專家看來,加強兩岸的農業交流合作,還有著更為深遠的文化意義。他們認為,兩岸同文同種,在歷史長河中,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農耕文化,這是兩岸中華兒女共同的精神家園。不斷推進兩岸農業交流合作,不但有助於對雙方農村鄉土文化的建設和保護,更可以增進兩岸基層同胞的感情,加深了解,促進融合。(張意軒 李屹)

編輯:李學斌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