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歷屆回顧: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西藏活動側記

  時間:2007-07-12 14:08    來源:     
 
 

 

  9月的西藏高原,繁花處處,氣候宜人。從8日至16日,聖地拉薩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海峽兩岸記者聯合採訪團。熱情的藏族同胞為記者們打開藏民族歷史和文化的寶庫,兩岸的記者們盡情地瀏覽豐富的宗教和文化寶藏;採訪西藏自治區負責人、寺廟僧人、博物館管理人員;參觀工廠,訪問農家,度過了難忘的一週。

  撩開神秘的面紗

  “收穫很大,令人難忘。”這是記者們在戀戀不捨地離開西藏時表達的共同感受。尤其來自臺灣新聞媒體的團員們,他們是雪域高原敞開門扉迎來的第一批寶島的記者。
   
  熱情的藏族同胞和自治區的有關負責人毫無保留地向記者們展示那些一向帶有神秘感,甚至少有對外開放的珍貴歷史文物和資料,打破慣例讓記者們儘量拍攝攫取寶貴的鏡頭和畫面。在大昭寺,喇嘛尼瑪次仁詳細介紹了藏民族的歷史、藏傳佛教的由來和流派,介紹了藏民族的英雄松讚幹布、被尊立為“白度母”的文成公主,以及文成公主帶入西藏的釋迦牟尼12歲“等身佛(像)”,把記者們引入一個令人神往的歷史和宗教境界;在舉世聞名的布達拉宮,管理人員向記者們展示了歷代達賴喇嘛的靈塔,甚至打開不對外開放的第十三世達賴的靈塔等金璧輝煌的殿堂,展示了從宋代以來所收藏的千尊佛象、浩如煙海的經書等,讓記者們親眼目睹西藏自治區文物所得到的令人信服的良好保護;在扎什倫布寺,記者們首次參觀並聆聽了僧人早課、密宗僧人早課以及西藏僧人獨有的“辯經”活動,參觀了十世班禪大師的靈塔以及寺中世界最大的“強巴佛”(或稱未來佛、彌勒佛)像,讓記者親身體會西藏僧侶的現代生活……
   
  一直扛著錄影機,不顧高原反應前奔後跑忙於埋頭拍攝的臺灣TVBS電視公司記者江國鼎説:“一路非常興奮。受到西藏風光和人文的感染,再累都不覺得累,拍再多都不覺得多。以前總覺得西藏很神秘,來了就不神秘了。”他説他曾到過達賴在印度的住地、還和達賴握過手,“可是,沒什麼感覺。”他笑著説:“不像到了這裡,使人亢奮,也為藏民族的宗教精神、文化傳統所感動。西藏真正的宗教精神文化都在這裡。我認為達賴應該回來。”

  月的饗宴
   
  在西藏過中秋節,是記者們所神往的。採訪行程巧遇中秋,自治區的陪同人員體貼地為記者們準備了月餅、瓜果、西藏啤酒,請來了拉薩市歌舞團的演員為大家表演富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區政府臺辦、新聞辦的負責人和記者們一起聯歡。
   
  在國家一級藝術家達珍女士美妙的藏語歌聲中,海峽兩岸的記者紛紛情不自禁地互相採訪,談起自己的感受來。臺灣東森電視公司的蔡婷玉説:“西藏是中國離月亮最近的地方!第一次在西藏過中秋,很感謝為我們準備了這麼好的節目,很高興,也感到很不平凡,此行令人難忘。”
   
  臺灣《中國時報》記者林照真回憶起自己多次在少數民族地區採訪的經歷。她説:“我走訪過新疆、內蒙古、雲南,這次又到了西藏。我非常喜歡少數民族同胞,他們豪爽、純樸、熱情,令人難忘。到新疆時,是隨臺灣原住民(高山族)訪問團一起去的,他們與新疆維族同胞在一起非常親熱,一起歌舞,一起喝酒……”
   
  剛剛在日喀則度過生日並接受大家祝福的臺灣“中華電視公司”記者張秀曼説:“我又在這裡過生日,又與大陸記者和藏族同胞一起過中秋,真是令我感動和難忘。我認為,兩岸新聞交流很重要,通過同行之間的溝通,更能增加相互的認同感。通過這次採訪,也更增加了對西藏的了解。希望今後不僅是新聞同行有機會溝通,兩岸人民也能有更多的機會更深入地加強交流。”
   
  來自北京《經濟日報》的記者趙茲也受到了多位同行的爭相採訪,因為他的經歷最特別,至今已經有三次中秋節是與臺灣同行們一起度過的。他説:“我對此終身難忘。一次是1992年首次赴臺灣交流,恰遇中秋節,我們與臺灣記者們聯歡,開懷暢飲,交流團中的一位團員在臺灣的親戚也盡數趕來和我們歡聚一堂;第二次是兩岸記者到南麂島的採訪活動,又再一次在海邊共同賞月,傾聽大海濤聲;而這次我又再次和臺灣同行們在高原度過這個傳統佳節,我深深地感到,兩岸隔閡是暫時的,同胞之情是永恒的,我們的心一定會跳到一起的。”
   
  夜將深,月高挂,兩岸記者們興高彩烈地與歌舞團的演員們手拉手跳起歡快的西藏舞步,樂聲笑聲融成一片。“要溝通才能促進了解,要聚會才能減少誤會。”臺灣“中國廣播公司”記者康子仁這樣説。

  多了一個“參照係”
   
  由於受到一些國際反華宣傳和臺灣當局政策的影響,採訪團中的臺灣媒體記者大多數只接觸到外國媒體報道中的西藏,他們中還有不少記者曾經為了報道臺灣當局邀請達賴訪台的消息而到過達賴集團在印度的住地,採訪過達賴。這次到西藏實地採訪,才使他們恍然覺得,過去對於西藏採訪報道的眼界是否太窄了?!
   
  蔡婷玉説:“過去接觸到的西藏資訊都來自達賴那邊和國外的報道。我這是第一次接觸到西藏實地的情況,所看到聽到的一切,大多是過去無法想像的。”蔡小姐一路都在構思如何把此行的採訪成果轉化成新聞專題報道。她説想讓觀眾看到西藏的原始風貌;想報道西藏寺廟的特色;想介紹文成公主入藏所帶給後世的影響,當然也會報道這裡痛批分裂的聲音。“我們所看到的,將經過我們的拍攝、合成和思考傳遞給觀眾。”
   
   臺灣《勁報》的記者杜聖聰除了勤於採訪外,還勤於購買有關介紹西藏的書籍,一路下來,買了不下七、八本。他説,“此行對我的西藏觀念多了一個參照係。以前我從未看到過西藏風貌實況,因為臺灣根本沒有這方面的資料。”他還説:“我比較注重人與人的互動,我看到西藏豪華、富貴、精美的神像,但我覺得喇嘛們的‘辯經’更精彩。我希望能蒐集到更多的資料,使我能順利地寫‘辯經’的專題報道”。杜聖聰在西藏博物館參觀時,花360元買下了厚厚一大本的《西藏博物館文物精華薈萃》。他説:“很值得,因為裏面有很珍貴的資料。比如我在博物館、檔案館參觀時,看到西藏民主改革的那一段,陳列有達賴當年致毛澤東的信,和周恩來等中共領導人寫給達賴的信,等等,都是珍貴文物,但隔著玻璃框,拍不下來,有了這本書,我就不會遺憾了。”
   
  臺灣“中央通訊社”的記者劉正慶也講述了自己的想法,他説:“我最想了解臺灣方面、中共方面,以及達賴集團對西藏政策的差異。過去我接觸到的資訊總讓我們比較同情達賴的處境。經過這次採訪,我的看法有所改變。我想過去臺灣或者歐美國家看西藏都是橫向比較,以自己的生活水準、發展程度來看西藏,但今天我覺得這是不對的。看西藏還應該要縱向比較,從西藏的歷史縱深看今天的西藏,就會更客觀一些。我想這是我此行收穫最大的一點。”不過,劉正慶也表示,他還有困惑不解之處。他認為他此行採訪接觸到的資訊,與過去接觸到的資訊都是對立的。他説:“一週的時間太短了,我希望今後仍有機會更深入地前來採訪。”
   
  在採訪西藏的啤酒廠、礦泉水廠、辦有孤殘兒童福利學校的藏香廠、藏藥廠等單位時,臺灣記者們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希望西藏能得到更快發展的急切心情,他們甚至很想向自治區提出建議,建議加快發展西藏旅遊業,引進人才開發西藏傳統工藝製品,並使之現代化,成為旅遊業配套發展的重要産品……
   
  情是自然流露的,話也是一路嘰嘰喳喳議論中隨口説出來的。但這就是海峽兩岸記者西藏採訪之行寶貴的收穫。 

(來源:新華社 2000年09月17日)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