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網路媒體內蒙古行記者團走進“紅色搖籃”興安盟

  時間:2007-07-20 14:39    來源:     
 
 

  藍藍的天空,無邊的草原,茂密的森林,九曲十八彎的青青河水,神奇的溫泉,壯觀的天池群,神秘的火山遺跡,聖潔的冰雪世界;莊嚴而讓人肅然起敬的成吉思汗皇家公園,黨領導內蒙古人民實現民族解放和區域自治的誕生地,紅色旅遊的經典——烏蘭浩特;濃郁的蒙古族民族風情……這就是美麗富饒的興安盟,這就是獨具魅力的興安盟。

  7月19日下午,“魅力內蒙古  輝煌60年”——第二屆中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大型宣傳採訪團,在全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政府--內蒙古自治政府的誕生地興安盟召開新聞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網路局周志鎖處長出席了新聞發佈會。

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李玉興處長出席了新聞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網路局周志鎖處長,內蒙古黨委宣傳部李玉興處長出席了新聞發佈會。

  興安盟盟委宣傳部副部長孟鐵牛出席新聞發佈會並致發佈辭,宣傳部副部長任玉忠主持了新聞發佈會,興安盟旅遊局局長史國富,興安盟經委副主任黃振華,興安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苗鐵吉,烏蘭浩特市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妍出席發佈會並作相關新聞發佈。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興安盟委宣傳部副部長孟鐵牛網路媒體的記者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就興安盟概況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向網路媒體的記者作了詳細介紹。

  興安盟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總面積6萬平方公里,佔自治區總面積的5.1%。東北、東南分別與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吉林省白城市毗鄰,北部、南部、西部分別與呼倫貝爾市、通遼市、錫林郭勒盟相連,西北部與蒙古國接壤,邊境線長126公里,設有中國阿爾山—蒙古國松貝爾國際性季節開放口岸。

  興安盟現轄二市(烏蘭浩特市、阿爾山市)、三旗(科右前旗、科右中旗、扎賚特旗)、一縣(突泉縣)。全盟共有47個蘇木鄉鎮、街道辦事處,854個嘎查村、175個居委會。全盟總人口164萬,佔自治區總人口的6.7%,其中,非農業人口52.85萬人,佔總人口的32.3%;農業人口110.83萬,佔總人口的67.7%。民族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佔多數,有蒙、漢、回、滿、朝鮮等22個民族,其中,蒙古族67.27萬人,佔總人口的41.1%(科右中旗蒙古族人口占全旗總人口的84%,是全國蒙古族人口比例最高的旗縣);漢族88.34萬人,佔總人口的54%。

  興安盟境內礦産豐富,地處大興安嶺成礦帶,共發現礦種54種。可單獨構成礦床的金屬礦種有鐵、鉻、銅、鉛、鋅、銀等,伴生在其他礦床中可綜合利用的礦種有貴金屬、稀有稀土金屬15種之多。能源礦産有煤、地熱。興安盟豐富的自然生態景觀和旅遊資源得天獨厚,阿爾山有原始森林、草原、溫泉、冰雪、高山湖泊、火山地貌等旅遊組合資源。人文景觀有烏蘭夫等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家工作過的五一會址和烏蘭夫辦公舊址;有民族風情濃郁的成吉思汗廟、葛根廟;有金朝大定年間修築的金長城(金界壕);有全國少有、數量眾多的飛機堡、碉堡、火車站等日軍侵華罪證遺跡。

  孟部長介紹到,“十五”時期,興安盟經濟社會發展進一步加快,GDP總量實現了翻一番。“三化”進程加快,城鄉收入穩步提高。2006年,全盟地區生産總值為126.5億元,財政收入為8.9億元,分別比1980年增長10.6倍和80.3倍。城鎮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7612元,農牧民每人平均純收入近2375元。産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産業之比達到34.1:28.0:37.9。初步形成了以農畜産品加工、捲煙、能源、重化工、建材、制藥為主導産業的工業生産體系。農牧業生産實現歷史性跨越,集約化、産業化水準不斷提高。以旅遊業為龍頭的第三産業快速發展,阿爾山旅遊業正在成為全區、全國旅遊發展的新亮點。各項改革不斷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取得較大突破,民營經濟已成為縣域經濟的主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招商引資成績斐然。生態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保護取得明顯成效,城鎮化步伐加快,城鎮功能不斷完善。教育、文化、體育、衛生、廣播、電視等各項社會事業都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設進一步加強。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興安盟旅遊局局長史國富介紹了興安盟旅遊業發展的情況。興安盟地處科爾沁草原、錫林郭勒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的交匯處。並且以阿爾山為中心,四大草原的水草豐美。往日“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動人景色正是這裡的真實寫照。興安盟是蒙元文化的發源地,科爾沁草原的腹地,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征戰世界的兩次關鍵性戰役在興安盟境內發生並取得決定性勝利。1940年農牧民為了紀念成吉思汗豐功偉績,在烏蘭浩特罕山頂上建造了世界上唯一的一座成吉思汗廟,到這裡你可以親自感受成吉思汗鐵騎叱吒疆場的震撼。興安盟還是我國第一個少數民族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政府于1947年5月1日在這裡誕生。這裡至今保留著政府成立大會時的“五一”會址、烏蘭夫辦公舊址,“五一廣場”等紅色文化舊址。是內蒙古紅色旅遊的經典。

  興安盟旅遊業發展是以阿爾山為龍頭,全力打造“神泉雪城”、“蒙元文化”、“紅色文化”和“科爾沁文化”四塊品牌。強化宣傳促銷,共同打造阿爾山、滿洲裏、呼倫貝爾內蒙古最佳原生態旅遊精品線路,滿洲裏——烏蘭浩特蒙東地區紅色旅遊精品線路,滿洲裏——阿爾山——烏蘭浩特出入境旅遊精品線路。阿爾山已成為我區第一旅遊品牌,在我國北方地區知名度較高。興安盟旅遊業的區位優勢凸顯。

  興安盟旅遊業根據資源優勢、發展潛力、區位優勢的實際,確定旅遊業的發展方針是: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要綠色、紅色、銀色“三旗”並舉,春夏秋冬四季”並重。堅持“政府主導、民間主體、行業自律、市場多元、政策扶持、科技支撐、精品開發、整體行銷、依法規範”的發展方針。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據興安盟經委副主任黃振華介紹,“十五”期間,興安盟盟委、行署提出了“農業穩盟、工業立盟、旅遊興盟、推進産業化、工業化、城鎮化、實現富民強盟”的發展戰略,工業經濟有了較快的發展。2006年全盟工業增加值完成28.7億元,比上年增長8.3%,佔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22.7%。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23.71億元,比上年增長7.6%。工業實現稅收4.5億,對財政貢獻率從2001年的35.4%提高到50.56%。工業已經成為興安盟經濟增長的主要驅動力量和地方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城鄉居民就業的重要渠道。

  近幾年,興安盟的工業投資實現快速增長,部分企業的工藝技術和裝備水準得到較快提升。2006年,全盟工業增加值完成28.7億元,比上年增長8.6%。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3戶,比2000年增加52戶,實現工業增加值23.71億元,比上年增長7.6%。其中,銷售收入超過1億元的企業11戶,銷售收入合計34.4億元;銷售收入5000萬元以上的企業28戶,銷售收入合計45億元。

  “十一五”期間,興安盟將為實現三年打基礎,五年上臺階,七年大變化的目標而紮實工作;努力實現從“興盟安民”到“強盟富民”的一級跨越。堅持科學發展,“三化”互動,項目牽動與環境營造同步推進,以民為本、關注民生的工作原則,全力突破瓶頸制約,努力夯實經濟發展基礎;強化城市的規劃、建設與管理;加強基礎設施建設與環境保護;努力營造安商富商的軟環境;加速培育主導産業,不斷增強經濟發展實力;以發展現代農業為主攻方向,推進農牧業發展進程;以培育優勢特色産業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工業化進程;以旅遊業為主線,進一步促進服務業發展;堅持以民為本,著力構建和諧興安,更加關注民生,著力提高人民生活水準。

  興安盟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局副局長苗鐵吉介紹了興安盟文化事業發展的情況。近年來,興安盟加大了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2003年以來,出版了《興安盟旅遊文化概覽》、《興安盟紅色文化專刊》、《興安盟旅遊景點傳説史話》等書籍,並在多種報刊上開闢紅色文化專版(專欄)等。今年興安盟在排演參加全區第三屆烏蘭牧騎藝術節節目時,把紅色文化作為整臺節目三個篇章中的一個,以藝術形式在自治區舞臺上宣傳紅色文化。

  他指出挖掘紅色文化資源,打造紅色文化品牌,已經在全盟上下形成共識並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保護和利用好以“五一”會址和烏蘭夫辦公舊址為代表的紅色文化遺址;二是著手對現存紅色文化遺址、遺跡進行整合,2007年將“五一”會址、自治區黨委辦公樓舊址、政府辦公樓舊址、烏蘭夫辦公舊址等恢復,並進行展覽,形成一個紅色文化紀念建築群,加大紅色文化的整體性和觀賞性,有利於保護和遊人參觀;三是加大紅色文化宣傳力度。“五一”會址自1987年對外開放以來,興安盟多方爭取資金,先後三次對其內部展覽內容進行調整充實,更新版面,並對大門進行復舊,使其更具真實感和歷史厚重感。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