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感受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方工業城

  時間:2007-07-20 14:37    來源:     
 
 

 
  中廣網呼和浩特7月17日消息(記者李志勇 劉紅衛)7月18日上午10時,第二屆全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包頭—鄂爾多斯—烏蘭察布一線的記者隊伍抵達包頭市。

  包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漢忠出席新聞發佈會並致辭。內蒙古自治區黨委宣傳部政研會辦公室張維處長出席會議。包頭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李孝主持新聞發佈會。包頭市經委副主任馬永利、包頭市文化局副局長郝貽斐、包頭市旅遊局副局長方金良出席發佈會並作相關新聞發佈。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漢忠對網路媒體的記者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並就包頭60年來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近幾年經濟社會的發展向網路媒體的記者作了介紹。

  包頭是蒙語“包克圖”的諧音,意為“有鹿的地方”,所以也稱鹿城。包頭地處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北與蒙古國接壤,南臨黃河,東西接沃野千里的土默川平原和河套平原,陰山山脈橫貫中部。全市總面積近3萬平方公里,轄9個旗縣區和1個國家級稀土高新技術産業開發區,總人口246萬,其中城鎮人口180萬,有蒙、漢、回、滿等43個民族。

  包頭資源豐富,已發現各種礦藏74種,尤其是金屬礦藏儲量較為豐富。全市鐵礦石儲量為17億噸,稀土的工業儲量約為1億噸,佔世界62%、全國87%,素有“草原鋼城”、“稀土之都”的美譽。包頭境內及周邊地區煤炭儲量達2300億噸,天然氣儲量達7000億立方米。早在6000年前後的新石器時代,包頭地區就有人類活動。西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在此設九原縣,秦設九原郡,西漢改稱五原郡。悠久的歷史,多民族的相互融合,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包頭是中原通向蒙古高原的重要通道,是草原文明和黃河流域的農業文明交匯之處。境內有趙長城、秦長城等歷史文化遺址和五當召等藏傳佛教聖地。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解放前,包頭還只是一個人口不足8萬、僅有63株行道樹、43盞路燈、6家手工作坊的塞外小鎮。1949年9月包頭和平解放,1950年2月包頭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隨著國家“一五”、“二五”期間一批重點項目的建設,包頭已逐步發展成為內蒙古自治區重要的工業城市。

  6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親切關懷下,在黨的民族政策的光輝照耀下,全市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全市生産總值由1952年的0.75億元增加至2006年的1010.12億元,三次産業結構由1952年的71.4:13.3:15.3調整為2006年的3.5:54.2:42.3,財政收入由1952年的0.04億元增加至2006年的130.12億元,城鄉居民收入分別由1980年的486元和195元增加至2006年的15211元和5338元。

  近年來,包頭市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緊緊抓住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歷史性機遇,圍繞建設我國中西部地區經濟強市和率先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大力實施科學發展、富民強市戰略,著力構建鋼鐵、鋁業、裝備製造、電力、稀土、煤化工等優勢特色産業,加強和諧社會和精神文明建設,努力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準和生活品質,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進程中不斷邁出了重要步伐,取得了比較顯著的成效。

  包頭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董漢忠最後表示,60年來包頭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今後包頭一定要在黨中央、國務院和自治區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繼續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貫徹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在全面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和諧新包頭的征程中創造新的輝煌。

  據包頭市經濟委員會副主任馬永利介紹,包頭市黨政領導班子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工作全局,大力實施“擴大總量、加快速度、提高收入”“科學發展、富民強市”戰略,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走出了一條國有企業多、負擔重的老工業基地跨越式發展的新路子。“十五”以來,包頭經濟快速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城市綜合競爭力大幅提升。2006年,全市完成地區生産總值1010.1億元,財政收入13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630億元,分別增長18.5%、27.4%、12.5%,經濟總量在西部47個城市中位居第4位。特別是發揮主導作用的工業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全部工業增加值達48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400.3億元,是2000年的5倍;綜合效益指數達206.7,同比提高35.7點,比2000年提高111點。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人民生活品質和水準得到極大提高,城市生態環境得到極大改善。

分頁符圖標,請勿在代碼中對其進行修改,否則可能會造成錯誤而不能使用!

  據包頭市旅遊局副局長方金良介紹,近年來,包頭市委、市政府對旅遊業發展高度重視, 明確提出“要把旅遊業作為第三産業的重點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來抓,加大旅遊基礎設施投入和建設力度,要求“把包頭的旅遊業做大、做活、做強”。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精神,包頭市各級旅遊主管部門 積極實施精品戰略,努力提升旅遊産品形象,大力發展特色旅遊,使我市旅遊業呈現出了良好的發展態勢。“十五”期間,全市旅遊接待人數和旅遊總收入每年都以20%左右的速度增長。2005年,全市接待國內旅遊者29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 27.45 億元人民幣,位居全自治區各盟市第三;2006年,全市接待旅遊人數365.64萬人次,旅遊總收入40.24億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4.37 %和46.59%。其中,旅遊總收入佔全市國內生産總值1010億元的3.98%,佔第三産業增加值427.5億元的9.41%,旅遊業已成為包頭市第三産業的支柱産業。

  包頭市文化局副局長郝貽斐就包頭市文化方面的情況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包頭市委九屆二次全委(擴大)會議召開後,包頭市委、市政府認真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把發展先進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為全市一項十分重要的工作來抓。多年來,包頭大力實施“科學發展、富民強市”戰略思想,按照落實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不斷提高建設文化大市的能力,緊緊圍繞繁榮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文化,建設文化大市這一中心,努力打造幹部和專業人才兩支隊伍,不斷強化精品、改革和大文化三種意識,大力實施精品帶動、人才興文、産業發展和基礎設施設四大戰略,開創了包頭文化建設史上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局面。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文藝演出業,影視業、圖書音像業、文化娛樂業、文化旅遊業、文博會展業、藝術教育培訓業、出版印刷業和文物古玩、藝術品市場等在內的10大類、30余項文化産業體系。目前,全市登記註冊的各類文化經營場點達1255個,從業人員5000余人。固定資産累計投入3個多億,年産值1個多億。特別是近兩年,文化市場呈現出檔次逐步提升,規模不斷擴大,新的經營形式不斷出現,經營和管理上進一步規範和繁榮的可喜局面。以文化市場為載體的文化産業正在成為包頭市新的經濟增長點,為豐富和滿足全市各族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做出了積極貢獻。

  中央重點新聞網站、省級重點新聞網站共13家媒體記者參加新聞發佈會。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