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全國網路媒體記者河套平原感受內蒙古異域風情

  時間:2007-07-19 11:17    來源:     
 
 

烏梁素海風景區

  7月18日,第二屆中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赴西線採訪團早晨6點離開首府呼和浩特,行程約350多公里于11點50到達此次採訪地點。在巴彥淖爾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楊春生,新聞科科長任晨林巴彥淖爾市新聞網站站長王冰,烏拉特前旗旗委副書記、紀檢委書記王學君,旗委常委、政府副旗長郭玉根,旗委常委、宣傳佈部長王安麗,旗委常委、辦公室主任張秉禮等領導的陪同下,記者團到烏拉特前旗烏梁素海風景區進行了參觀採訪。參加此次大型採訪報道的新聞媒體有人民網、千龍網、東北網、上海東方網、西部時報網、廣西新聞網、央視國際、四川新聞網等全國重點主流新聞網站。

  隨後烏梁素海魚場副場長李艷向採訪團記者詳細介紹了整體情況。烏梁素海蒙古語是“楊樹湖”, 蒙語意為“盛産紅柳(檉柳)的地方”,其前身為黃河故道,形成湖泊約在一百年以前。烏梁素海作為河套灌區水利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是內蒙古自治區第二大淡水湖泊,現在的水域面積為293平方公里,庫容量3億立方米。她接納了河套灌區90%以上的農田排水,起到改變水質、調控水量、控制河套地區鹽鹼化的作用。可以説“八百里河套繫於一身”。經過湖泊的生物生化作用後,排入黃河的烏梁素海,也是黃河水質的“晴雨錶”。

  2001年,烏梁素海濕地開始實施生態保護示範工程,巴彥淖爾市委及上游各旗縣區切實加大了治污力度。隨著管護設施的投入使用,管護力度不斷加強,濕地生物種群數量逐年明顯恢復和增加。

  2002年,被國家濕地公約組織正式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7月的烏梁素海,碧波盪漾,蘆葦叢中,鳥兒在歡快地鳴叫。乘坐著快艇在海子上飛馳而過,清涼的風吹去了記者們一路上的疲憊,用美景給我們換上了快樂心情。很少有機會可以和這些鳥兒們離得這麼近,記者們都紛紛拿出照相機,用鏡頭將這些精靈們動人的姿態保留下來。據了解,烏梁素海濕地的疣鼻天鵝、白鷺等鳥類的繁殖地點目前明顯擴大。疣鼻天鵝繁殖巢區由過去的10平方公里範圍擴大到30平方公里。原來沒有的鳥種如草原雕、灰鶴、小天鵝、黃嘴白鷺等現在也來這裡棲息,鳥類由原來的185種增加到現在的209種。烏梁素海也是內蒙古重要淡水漁業基地之一,有“北國水鄉”之稱。黃河鯉魚是烏梁素海的特産,色美味鮮,久負盛名。

  烏梁素海豐富的特産和美麗景色吸引了大批遊人,成為旅遊觀光的勝地;在這裡可以觀賞湖光山色,可以探索珍禽候鳥的活動奧秘;也可以泛舟暢遊,體察魚鄉的生活風韻。

  下午3點10分,採訪團來到內蒙古臨海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進行了採訪,記者從該企業了解到,臨海公司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注重提高經濟效益,同時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和節能工作。嚴格貫徹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並將挖掘節能降耗的潛力作為長遠發展的重要目標,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良性“迴圈經濟發展之路”,目前綜合能耗水準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先進水準。于2006年榮獲巴彥淖爾市“十五”期間環境保護工作先進集體榮譽稱號,並被評為巴彥淖爾市“環境友好型”企業。

  該企業水資源迴圈利用實現工業廢水零排放,為實現水資源迴圈利用,進一步保護環境,公司多次召開如何實現企業水資源迴圈利用工程的技術研討會,研發怎麼做到由當時排水不排污向工業廢水零排放轉變。先在各種方案中好中選優,工夫不負有心人,確定方案後,先後投入1000多萬元,優化工藝增加設備,水準建成了先進的自身迴圈水冷卻系統,實現了工業廢水零排放的目標,如:蒸發的大汽冷凝水、熱鹼冷卻系統、HCl冷卻系統、乙炔廢水回收利用等系統,並通過了自治區環保局驗收。實現零排放後,每年節約大量生産用水,用水量由原來的每天6000立方米,降到3000立方米/日,每月可節約成本225萬元,經濟效益明顯,同時也體現了較大的社會效益,為地方環保事業樹立了典範。

  下午4點40分,採訪團來到烏拉特前旗西小召鎮公田村進行採訪,村黨支部書記鄔志剛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村怎麼由一個落後、 貧窮走向先進、文明、富裕的過程。1990年前,公田村是遠近文明的貧困村,每人平均收入只有68元。村黨支部深刻認識到:要想徹底改變貧困面貌,實現脫貧致富,必須改變單一的種植模式,走“種養加一條龍、貿工農一體化”的發展路子,因此,村黨支部積極組織實施了以發展村辦企業,壯大集體經濟為主要內容的“凝聚力”工程。1991年,公田村黨支部三名支部委員帶頭無償集資,建起了150平米的村委會辦公室和黨員活動室;組建成立了第一個村辦企業----公田農工商總公司,為了解決廣大群眾的後顧之憂,向群眾公開承諾了“賺了是集體的,賠了算黨員自己的”,先後開辦了養殖廠、飼料廠、麵粉廠、電焊廠、農副産品購銷公司、榨油廠、饃片廠等村辦企業,累計增加集體經濟200多萬元,上繳國庫稅金近100多萬元。特別是2004年到2006年,總投資1200萬建成了公田金油葵脂公司,同時還建立了投資350萬元的草粕飼料加工廠。在此基礎上,加大了找商引資力度,積極尋求合作夥伴,盤活企業,增加農民收入。此外,建成了標準化養殖小區,通過多年的努力,到現在,公田村每人平均收入已達到5000元。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