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號:
全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記者團參觀大召寺

  時間:2007-07-19 11:15    來源:     
 
 

大昭寺

  中廣網呼和浩特7月16日消息(記者李志勇 劉紅衛)2007年7月16日上午8點,全國網路媒體內蒙古行記者團來到了呼和浩特市玉泉區大召寺。

  玉泉區是青城舊貌的活化石,在5.64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名勝古跡甚多,而其點睛之處就是大召寺。

  在5.64平方公里的老城區內,名勝古跡甚多,堪稱“廟宇林立、比似佛國”,素有“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個免名兒召”之説。大召與其毗鄰的席力圖召、五塔寺、乃莫齊召、觀音廟等,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而且是中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化寶庫。大召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二級甲等旅遊景點,屬呼和浩特市城區最古老的建築之一。

  大召始建於明萬曆八年(1580年),蒙古語稱“伊克召”,伊克,意為“大”,故稱“大召”,漢名“弘慈寺”、“無量寺”。寺內供奉佛像龍牌、康熙寶座和經卷等,其中釋迦牟尼銀像、《月明樓》古畫、藏文《甘珠爾經》是極珍貴的文物。“銀佛”、“盤龍”、“壁畫”是大召三絕。

  記者團參觀完大召寺後,玉泉區宣傳部副部長賀文傑向記者們介紹了大召區塊改造的情況。 他介紹道:曾幾何時,大召名聲顯赫,給其周圍帶來了異常的繁榮。舊時,在大召前街和大召東夾道,是一處小市場和民間遊樂場,終日遊人如織,熱鬧繁華,猶如北京的天橋。正像清代詩人王循在其《歸化城》詩中描寫的那樣,“小部梨園同上國,千家鬧市入豐年”。而馳名中外的大盛魁等旅蒙商號的興起,更使這裡成為商賈雲集的商貿重鎮。然而,隨著時光的流逝,在歲月剝蝕中大召一帶逐漸失去了其往日的輝煌。尤其是近代隨著青城政治、經濟等中心的東移,以及舊的傳統觀念的延續與歷史文化資源維護的不足,大召被臨街密密麻麻的低檔商鋪所包圍,這裡除了經營燒紙、花圈、壽衣、土産、雜貨等店舖雜亂無章的招牌讓人感覺到一些熱鬧外,圍在商鋪中間的除大召外都是一些在開發商看來已沒有多少開發價值的駝屋矮房和窄巷泥街。在這一區塊裏,原本設計是獨居獨戶的四合院裏,卻往往要住著十幾戶人家,每戶不過十幾平方米,由於住房面積過小,大家都要在自己家的窗戶外搭建一個小炭棚,以便可以存放更多的東西。許多房屋夏天漏雨,冬天透風,而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大雜院裏的十幾根小煙囪在大家點灶做飯之時會濃煙齊冒,長時間散不出去的濃煙翻滾在院子中、衝進屋子裏,嗆得大人孩子捂鼻流淚咳嗽不止。2006年4月,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對大召區塊進行整體改造,並將其列為自治區成立60週年城市建設重點獻禮項目。僅僅一個月的時間,在大南街以西、大召及通順街以南、鄂爾多斯大街以北30萬平方米的區域內,就動遷居民近5000戶,30000多人。如今,大召區塊改造已初見成效。生活在這裡的居民將告別擁擠狹窄的危舊平房,陸續住進寬敞明亮的高樓大廈。大召區塊改造成為首府舊城區改造的“民心工程”和“亮點工程”。

  大召不僅是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而且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文物寶庫。如今,已經露出紅墻的大召再也不是過去爺爺給孫子講的一個記憶中的故事,隨著大召區塊的改造,舊城區將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發展空間,憑藉舊城改造帶來的品位提升以及風情旅遊帶來的源源不斷的客流,價值回歸的舊城區已在新一輪的城市發展中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並以嶄新的面貌和昂揚的激情迎接未來的輝煌。

 
編輯:system    
 
 
台灣網 版權所有